中医古籍
  • 手掌参

    《中药大辞典》:手掌参拼音注音Shóu Zhǎnɡ Cān别名

    佛手参、掌参(《宁夏中草药手册》),手儿参(《陕西中草药》),旺拉(藏名)。

    出处

    《东北药植志》

    来源

    为兰科植物手参粗脉手参块茎。春、秋采挖。去净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用开水烫过再晒干。

    生境分布

    产东北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北等地。

    原形态

    ①手参,又名:阴阳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块茎4~6裂,肥厚似手掌,通常2枚,初生时白色,后呈黄白色。茎直立,基部具淡褐色叶鞘。茎生叶4~7,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抱茎,先端渐尖。穗状花序顶生,长6~15厘米;花多数,粉红色或淡红紫色,苞片椭圆状披针形,外花被片长圆状卵形,中央花被片内凹,侧花被片下弯,内花被片2,广卵形,偏斜;唇瓣长宽相等,菱形,三浅裂,裂片近于卵形而钝,中央裂片较长;距通常呈镰状弯曲,细长,长1.3~1.8厘米;子房甚扭曲,长约8毫米。蒴果长圆形,无柄,长约10毫米;种子小。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林间草地、河谷及灌丛间。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②粗脉手参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块根肥厚,通常4~6掌裂,形如手掌,初生时白色,后变黄色,顶部生须根。茎直立,具叶5~7片。叶互生,长圆形或披针形,基部成鞘抱茎,向上逐渐变小,最上部叶近鳞片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穗状花序顶生,花密集,紫红色,唇瓣三角状或近菱形,先端3裂,距短于子房。蒴果,长圆形,先端尖。

    生于高山草地或林缘潮湿肥沃处。分布西藏等地。

    性状

    干燥块茎形如手掌,指状分裂,通常4~6裂不等,稍扁,长2.5~3.5厘米,径2~2.5厘米,表面皱缩,淡黄色,有时茎痕周围有1褐色环。质坚硬;断面白色,胶质。气特异,味淡。

    归经

    《四川常用中草药》:"入肺、脾、胃经。"

    性味

    甘,平。

    ①《宁夏中草药手册》:"甘微苦,微寒。"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甘,平。"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微温,味甘,无毒。"

    注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外感忌服。"

    功能主治

    补益气血,生津止渴。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久泻,失血,带下,乳少,慢性肝炎。

    ①《东北药植志》:"制成粘液,用于中毒和泻下;泡酒为强壮、强精剂。"

    ②《山西中药志》:"收敛止血,解毒。治久泻失血,淋病,带下。"

    ③《黑龙江民间中药》:"泡酒治阴痿。"

    ④《中国药植图鉴》:"消瘀。治跌打损伤,积血不行。"

    ⑤《四川常用中草药》:"补血益气,生津止渴。治肺虚咳喘,虚痨羸瘦,缺乳汁。"

    ⑥《西藏常用中草药》:"治慢性肝炎。"

    ⑦《陕西中草药》:"滋补强壮,补脾润肺,安神镇惊,益气止痛。治身体虚弱,神经衰弱,劳伤,咳嗽,气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O.3~1两;研末或制成糖浆或浸酒。

    复方

    ①治病后身体虚弱:手掌参三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咳嗽气喘:手掌参二两,百合、大枣各四两。水煎。饭前服,每次半茶杯。(《陕西中草药》)

    ③治久泻失血,白带:手掌参三钱,水煎服;或研末服,每次八分,每天服两次。(《宁夏中草药手册》)

    ④治跌打损伤:手掌参三钱,水煎服或泡酒内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⑤治肝炎:佛手参、黄精、粉苞苣各适量,制成糖浆。每次服10~15毫升,每天三次,小儿酌减。(《全展选编·传染病》)。

    ⑥治布鲁氏菌病:佛手参、苦参、地丁等量。每日二次,每次三钱,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⑦治血虚乳汁缺少:手掌参配黄芪、当归、漏芦、玉竹。水煎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备注

    同科植物长苞凹舌兰的块茎在陕、甘、宁、青地区亦同等入药。与手参的主要区别是:叶椭圆形或卵圆形,宽3厘米以上;苞片远比花长;花黄绿色,唇瓣2~3裂,距短囊状。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手掌参拼音注音Shóu Zhǎnɡ Shēn别名

    藏三七、佛手参、兰、掌参、手儿参、阴阳参。

    英文名Rhizome of Conic Gymnadenia出处

    出自《东北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手参或粗脉手参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ymnadenia conopsea(L.)R. Br.[Orchis conopsea L.;Habenaria conopsea(L.)Benth.]2.Gymnadenis crassinervis Finet[G.crassinervis Fint var. elatior Tang et Wang]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洗净,用沸水烫后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手参生于林间草地、河谷及灌丛间。

    2.粗脉手参生于高山草地或林缘潮湿肥沃处。

    资源分布:1.手参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粗脉手参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1.手参,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块茎椭圆形,长约1-2cm,4-6裂,肥厚似手掌,初生时白色。茎直立,基部具淡褐色叶鞘。茎生叶4-7,生于茎下半部;叶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抱茎。总状花序具多数密生的小花,排成穗状,长6-15cm;花粉红色或淡红紫色;苞片椭圆状披针形,几与花等长;中央花被片内凹,侧花被片下弯,内花被片2,广卵形,偏斜;唇瓣阔倒卵形,长4-5mm,前部3裂,中裂片较大,先端钝,距丝状,长明显超过子房,内弯;子房甚扭曲,无柄,长约10mm;种子小。花期6-7月。果期7-8月。

    2.粗脉手参,与手参的区别为:植株较矮小,高20-50cm。叶集生于茎的中部,椭圆状长圆形,花密集,紫红色,唇瓣宽倒卵形,先端3裂。距短于子房。末端无角状突起。

    性状

    性状鉴别 手参块茎稍扁,形如手掌,长1-4.5cm,直径1-3cm,表面浅黄色或暗棕色,有细横皱纹,顶端有茎残基,其周围有点状根痕;下部有4-12指状分枝,分枝长0.3-2.5cm,直径2-8mm。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样。气微,味淡,嚼之发粘。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手参表皮细胞1列,壁厚,其内1列为下皮层,细胞径向长椭圆形。基本组织中有许多大型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生;维管束周围都有内皮层围绕,凯氏点明显。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多已糊化。

    粉末特征:浅黄白色。①草酸钙针晶束易见,长8-65μm。②不规则粘液质团块众多,加碘试液显紫蓝色。③梯纹、网纹导管直径13-55μm。

    化学成分

    手参的全草含挥发油6%,内有甲基香醛(methbylvanillin),向日葵素(piperonal)。块根中含粘液质、淀粉、蛋白质、糖分、草酸钙、无机盐。

    药理作用

    手参地下茎的水提取物对兔、犬有利尿作用,但剂量过大反能降低尿量;这是对肾脏的直接作用。对兔血压、呼吸无明显作用,对蛙下肢血管呈收缩作用,对小鼠的全身状态则呈抑制作用。

    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10ml,摇匀,放置15min,呈冻胶状,取少量置载玻片上,加墨汁1-2滴,冻胶不被染成黑色。

    归经

    肺;脾;胃经

    性味

    甘;平

    注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外感忌服。

    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益肾健脾;理气和血;止痛。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肾虚腰腿酸软;阳痿;滑精;尿频;慢性肝炎;久泻;失血;带下;乳少;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浸酒。

    各家论述

    1.《东北药植志》:制成粘液,用于中毒和泻下;泡酒为强壮、强精剂。

    2.《山西中药志》:收敛止血,解毒。治久泻失血,淋病,带下。

    3.《黑龙江民间中药》:泡酒治阴痿。

    4.《中国药植图鉴》:消瘀,治跌打损伤,积血不行。

    5.《四川常用中草药》:补血益气,生津止渴。治肺虚咳喘,虚痨赢瘦,缺乳汁。

    6.《西藏常用中草药》:治慢性肝炎。

    7.《陕西中草药》:滋补强壮,补脾润肺,安神镇惊,益气止痛。治身体虚弱,神经衰弱,劳伤,咳嗽,气喘。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柏树油拼音注音Bǎi Shù Yóu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树干渗出的树脂。砍断树干,待树脂渗出凝结后,7~8月间采。性味①《草木便方》:“甘,平。“②《重庆草药》:“淡涩,平,无毒。“功能主治祛风,解毒,......
  • 《中药大辞典》:柏根白皮拼音注音Bǎi Gēn Bái Pí别名柏皮(《本草经集庄》),柏白皮(《别录》)。出处《纲目》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已去掉栓皮的根皮。性味《纲目》;“苦,平,无毒。“功能主治治烫伤。《别录》:“主火灼烂疮,长毛发。“用......
  • 《中药大辞典》:柏脂拼音注音Bǎi Zhī别名柏油(《纲目拾遗》)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树干或树枝经燃烧后分泌的树脂汁。性味《草木便方》:“甘,平。“功能主治治疥癣,癞疮,秃疮,黄水疮,丹毒。①《唐本草》:“枯枝节烧取油,疗疠......
  • 拼音注音Biāo Gǎn Huā别名八百锤、千锤打、铜锤来源鸢尾科唐菖蒲属植物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 Houtte,以球茎入药。秋季采集,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解毒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
  • 《全国中草药汇编》:棒棒木拼音注音Bànɡ Bànɡ Mù别名棒棒树、棒子木、棒子树、黑弹木、黑弹树、朴树、木黄瓜树、白麻子、白麻树来源榆科朴树属植物小叶补Celtis bungeana Blume的树干。全年可采,切成小段,晒干。性味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