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三丫苦叶

    拼音注音Sān Yā Kǔ Yè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三丫苦。随时可采。

    生境分布

    生山谷,溪边,林下。分布我国南部各地。

    原形态

    三丫苦(《岭南采药录》),又名:三叉虎、斑鸠花、三枝枪、三叉苦、三丫虎、三拜苦、小黄散、消黄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树皮灰白色,不剥落;嫩芽具短毛,余秃净。叶对生;指状复叶,叶柄长4.5~8厘米;小叶3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5厘米,纸质,先端长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全缘。花单性,圆锥花序,腋生,有近对生而扩展的分枝,被短柔毛;小苞片三角形;花萼4,矩圆形,长不及1毫米,具短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不及1.5毫米;雄花的雄蕊4枚,长过花瓣1倍;雌花的子房上位,4室,被毛,花柱有短毛,柱头4浅裂。果由4个分离的心皮所成,直径4~6毫米,间有发育不健全的1~3个心皮。种子黑色,圆形,径约3毫米,光泽。花期5~6月间。果期11~12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三叉虎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

    叶含生物碱。

    性味

    苦,寒。

    ①《岭南采药录》:"味苦,性寒。"

    ②《广西中药志》:"苦微辛,凉,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疮疡。

    ①《岭南采药录》:"清热毒。治跌打发热作痛。"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祛风湿,止痒。治跌打损伤,疮疡,疟疾。"

    ③《广西中药志》:"治风湿骨痛,感触痧气。"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防治流感,流脑,乙型脑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黄疸型肝炎,虫蛇咬伤,疖肿,湿疹,皮炎,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1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脑炎初期:三叉苦叶二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②治外感痧气:三丫苦叶二至三两,煲水分数次服。(《广西中药志》)

    ③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鲜三丫苦叶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虫蛇咬伤,疖肿,跌打,扭伤:三丫苦鲜叶捣烂外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耳内生疖:主丫苦鲜叶捣烂取汁,滴耳。(《广西中草药》)

    ⑥治创伤,止血埋口:三丫苦叶适量,捣烂外敷。(《广西中药志》)

    ⑦解钩吻中毒:三丫苦叶,干者用二两,生者酌加,煎水服。(《岭南草药志》)

    ⑧治鼠咬伤发作,引起淋巴腺肿:三丫虎叶二钱,黄糖酌量,共捣烂冲滚水服,连服数次。外用黑叶荔枝肉敷患处,连敷数次。(《岭南草药志》)

    ⑨治湿疹、皮炎、痔疮:三丫苦叶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Yóu Má Ténɡ别名牛马藤、大血藤英文名Evergreen Mucuna Stem来源为豆科植物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 Hemsl.的藤茎。全年可采,除去枝叶,切片,晒干。生境分......
  • 《全国中草药汇编》:常春藤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Ténɡ别名三角枫、追风藤、上树蜈蚣、钻天风来源五加科常春藤属植物中华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K. Koch var. sinensis (Tobl.) Rehd.,......
  • 《中药大辞典》:常春藤子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Ténɡ Zǐ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实。秋后采集。性味《本草拾遗》:“甘,温,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风血羸者,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用法用量内服:......
  • 拼音注音Cǎi Bān Sānɡ Lè Cǎo别名花叶叶、小花草、花花草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彩斑桑勒革的全株。夏、秋采。洗净,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红河州南部热带半山坡的疏林草丛中。原形态直立草本。茎圆柱形,基部木质,被棕......
  • 《中药大辞典》:慈乌拼音注音Cí Wū出处《纲目》来源为鸦科动物寒鸦的肉。生境分布栖于山区及平原的田野间,好群栖。主食农作物的种子,亦吃昆虫。分布几遍全国,但南方较少。原形态寒鸦(《嘉佑本草》),又名:乌、鸒(《诗经》),鹎鶋(《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