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挪挪果

    拼音注音Nuó Nuó Guǒ别名

    揉揉果、木关果、山李子、棠梨。

    英文名Ramontchi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挪挪果的树皮和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lacourtia ramontchii L'Heri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成熟的种子和剥取树皮,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700m的山坡、路旁、河岸及灌木丛中或以壳斗科为主的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挪挪果 灌木。着生花果的枝条通常无刺。叶形变化较大,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被针状椭圆形,先端钝圆至锐尖,叶缘钝锯齿或圆锯齿;网脉交结呈不规则的网眼状。雌花花柱6-8,近于分离。果球形,表面不具纵槽,直径2-3cm,花柱宿存。

    归经

    肝;脾经

    性味

    辛;苦;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健脾止泻。主风湿痹痛;消化不良;霍乱;腹泻;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树皮和种子用于祛风湿。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别名鸟不宿叶、刺楸叶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
  •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别名刺五加(《贵州民间药物》)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净晒干。化学成分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
  •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别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长在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分......
  •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约10m......
  • 拼音注音Cì Yú别名枢(《诗经》),荎(《尔雅,),柘榆、梗榆(《广雅》),钉枝榆(《中国树木分类学》),刺梅(《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树皮或嫩叶。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