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马蹄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蹄蕨拼音注音Mǎ Tí Jué别名

    马蹄树、观音座莲、地莲花

    来源

    蕨类莲座蕨科莲座蕨属植物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以带叶柄的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去杂质晒干。

    性味

    淡,凉。

    功能主治

    去瘀止血,解毒。用于跌打损伤,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治蛇咬伤,疔疮,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1钱研末吞服或磨酒服;外用适量,鲜根茎捣烂敷或干根茎磨汁涂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马蹄蕨拼音注音Mǎ Tí Jué别名

    牛蹄劳(《中国植物志》),马蹄树、地莲花(《湖南药物志》),马蹄香、马蹄附子(《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

    《陆川本草》

    来源

    为莲座蕨科植物福建莲座蕨根状茎。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林下、溪边。分布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米以上。根状茎块状,直立,下面簇生圆柱状的粗根。2回羽状复叶;叶柄粗壮,多汁肉质,长约50厘米;叶片宽卵形,长与阔各60厘米以上;羽片5~7对,互生,狭长圆形,长50~60厘米,宽14~18厘米;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上,中部小羽片披针形,长7~9厘米,宽1~1.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几圆形,顶部向上微弯,下部小羽片较短,顶生小羽片和侧生的同形,有柄,叶缘全部具有浅三角形锯齿;叶革质,两面光滑,叶脉一般分叉,无倒行假脉;叶轴腹部具纵沟,向顶端具狭翅。孢子囊群棕色,长圆形,长约1毫米,距叶缘0.5~1毫米,彼此接近,由8~10个孢子囊组成。

    性味

    《陆川本草》:"苦,寒。"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解毒。治风热咳嗽,痄腮,痈肿疮毒,蛇咬伤,功能性子宫出血。

    ①《陆川本草》:"清凉败毒.治疮痈,疖肿。"

    ②《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

    ③旷西药植名录》:"治风湿骨疼,热咳,腮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心烦不安:马蹄蕨水煎,冲朱砂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蛇咬伤:马蹄蕨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③治疔:马蹄蕨捣烂敷。

    ④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马蹄蕨研末,用温开水冲服一钱,一日三次。

    ⑤治创伤出血:马蹄蕨研末,撒患处,包扎。(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马蹄蕨拼音注音Mǎ Tí Jué别名

    牛蹄劳、马蹄树、地莲花、马蹄香、马蹄附子、观音座莲、观音莲、马蹄莲、马蹄风、山羊蹄、福建莲座蕨、山猪肝、大凤尾、牛脚迹、羊蹄甲、渡饥草

    英文名Rhizome of Fokien Angiopteris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福建观音座莲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去须根,切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溪边或阴湿的酸性土壤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大型陆生蕨类,植株高1.5-3m。根状茎直立,块状。叶柄粗壮,肉质而多汁,长约50cm,基部有肉质托叶状附属物。叶簇生,草质,宽卵形,长宽各约60cm以上,二回羽状;羽片互生,狭长圆形,宽14-18cm;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向上,中部小羽片7-10cm,宽1-1.8cm,披针形,先端渐尖头,基部近截形或近全缘,具短柄,下部的渐短缩,顶生小羽片和侧生小羽片同形,有柄;叶缘均有浅三角形锯齿,侧脉一般分叉,无倒行假脉。孢子囊群棕色,长圆形,长约1mm,距叶缘0.5-1mm,通常由8-10个孢子囊组成。

    归经

    心;肺经

    性味

    苦;寒;凉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祛瘀止血;镇痛安神。主痄腮;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跌打肿痛;外伤出血;崩漏;乳痈;风湿痹痛;产后腹痛;心烦失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研末,每次3g,每日9g;或磨酒。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磨汁涂;或研末撒敷。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清凉败毒。治疮痈,疖肿。

    2.《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

    3.《广西药植名录》:治风湿骨疼,热咳,腮腺炎。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楮树白皮拼音注音Chǔ Shù Bái Pí别名谷木皮(《吴普本草》),楮树皮(《别录》),谷白皮(《千金方》),楮白皮(《圣济总录》),构皮(《草木便方》)。出处《纲目》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树皮的韧皮部。性味①《药性论》:“......
  • 《中药大辞典》:楮皮间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别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树汁、五金胶漆(《日华子本草》),构胶、楮树汁(《纲目》)。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茎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汇言》:“味甘,气平......
  • 《中药大辞典》:楮茎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处《别录》来源为桑种植物构树的树枝。功能主治治风疹,目赤肿痛,小便不利。①《别录》:“主癌疹痒,单煮洗浴。“②《纲目》:“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复方治暴赤眼痛,碜涩者:嫩楮枝去叶,放地上火......
  • 《中药大辞典》:樗叶拼音注音Chū Yè别名樗木叶(《唐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叶。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纲目》:“苦,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洗疮疥,风疽。水煮叶汁用之。“摘录《中药大辞典》......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别名食茱萸、木满天星、海桐皮[浙江误称]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樗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以根、树皮、果实和叶入药。根春秋采挖;树皮5月采收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