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米油

    《中药大辞典》:米油拼音注音Mǐ Yóu别名

    粥油(《重庆堂随笔》)。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

    性味

    《纲目拾遗》:"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①《纲目拾遗》:"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

    ②《随息居饮食谱》:"补液填精,有裨羸老。"

    复方

    治精清不孕:煮米粥滚锅中面上米沫浮面者,取起加炼过食盐少许,空心服下,其精自浓。(《紫林单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米油拼音注音Mǐ Yóu别名

    粥油

    英文名thick liquid floats on the surface of rice gruel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越医全丹若云,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若近人以熟粥绞汁为米油,未免力薄矣。

    来源

    药材基源: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ice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补肾健脾;利水通淋。主脾虚赢瘦;肾亏不育;小便淋浊

    用法用量

    内服:30-50ml。

    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

    2.《随息居饮食谱》:补液填精,有裨羸老。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Lí Zǐ别名文光果、刺槟榔果、木梨子、缫丝花来源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以根及果入药。夏季采果,秋季挖根,晒干或鲜用。性味酸、涩,平。功能主治根:消食健脾,收敛止泻。用于食积腹胀,痢......
  • 《中药大辞典》:刺梨根拼音注音Cì Lí Gēn别名茨藜子根(《天宝本草》),茨藜根(《贵阳民间药草》)。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根。7~8月采。化学成分根、茎均含鞣质。四川产的根皮含鞣质。又含维生素B-2.4%,维生素P-2......
  • 拼音注音Cì Lí Huā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花。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止泄痢。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拼音注音Cì Qiū别名鸟不宿、钉木树、丁桐皮来源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以根、根皮或树皮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性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别名鸟不宿叶、刺楸叶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