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毛连菜

    《中药大辞典》:毛连菜拼音注音Máo Lián Cài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褐毛连菜头状花序。7~9月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沟边、路旁。分布西藏、云南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8米。茎直立,全株被粗毛。叶互生;阔披针形,长8~14厘米,宽0.8~2厘米,边缘具齿,两面密被粗毛;无柄。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总苞片数层;花黄色,全部舌状。瘦果有棱,上有小刺,有短喙,冠毛刺毛状。

    性味

    性微温,味苦咸。

    功能主治

    理肺止咳,化痰平喘,宽胸。治咳嗽痰多,咳喘,嗳气,胸腹闷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毛连菜拼音注音Máo Lián Cài英文名flower of Brownhairy oxtongue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连菜的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cris hieracioides L.

    采收和储藏:夏了花开时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田边、林缘、林下及沟谷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和西藏等地。

    原形态

    毛连菜 一年生草本,高25-200cm。全株被钩状分叉刚毛。茎上产常分枝。基部叶和茎下部叶长圆状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22cm,宽1.5-4cm,基部变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疏齿;基生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披针形,无柄;上部叶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在枝顶排成伞房状;苞叶条形;总苞片3层,背面被硬毛和短柔毛;外层苞片短,条形,内层苞片较长,条状披针形;小花舌状,黄色,先端具5小齿。瘦果无喙,长3.5-4.5mm,微弯曲,红褐色,有5条纵棱及横皱纹;冠毛污折色。花、果期7-9月。

    化学成分

    花含毛连菜内酯(hieracin)Ⅰ、Ⅱ,杰氏苦苣菜内酯(jacquilenin),8-脱氧山莴苣素(8-deoxylactucin)。

    根含毛连菜萜烯醇乙酸酯(pichierenyl acetate),异毛连菜萜烯醇乙酸酯(isopichierenyl acetate)[2],伽马-16-烯-3β-醇乙酸酯(gammacer-16-en-3β-yl acetate),合唱团马-16-烯-3α-醇(gammacer-16-en-3α-ol)。

    另外全草含毛连菜甙(picriside)、A、B、C,山莴苣素(lactucin),11β-13-二氢山莴苣素(11β-13-dihydrolactucin),假还阳参甙(caepidiaside)A及苦荬菜内酯(ixerin)F等[4]。

    性味

    味苦;感;性微温

    功能主治

    理肺止咳;化痰平喘;宽胸。主咳嗽痰多;咳喘;嗳气;胞腹闷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Dì Zǐ Wǎn别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白叶不翻、小一支箭、白头翁(《云南中草药选》)。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钩毛大丁草的根。秋、冬采挖。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边、草丛中。原......
  • 《中药大辞典》:白垩拼音注音Bái è别名白涂(《说文》),白善土(《别录》),白土子(《本草衍义》),画粉(《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沉积岩类岩石白垩的块状物或粉末。原形态由方解石质点和有孔虫,软体动物和球菌类的方解石质碎屑组成。为白......
  • 拼音注音Bái è Tiě Xiàn Jué别名猪鬃草来源药材基源:为铁线蕨科植物白垩铁线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iantumgravesii Hance[A.leveillei Christ;A.gravesii Hance v......
  • 《中国药典》:白头翁拼音注音Bái Tóu Wēnɡ别名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英文名RADIX PULSATILLAE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
  • 《中药大辞典》:白头翁花拼音注音Bái Tóu Wēnɡ Huā出处《纲目》来源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的花蕾。功能主治《纲目》:“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调敷。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