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木竹子

    《中药大辞典》:木竹子拼音注音Mù Zhú Zi别名

    岭南倒捻子(《中国树木分类学》),岭南山竹子(《广州植物志》),木竹果、冬竹子、龙檬果、罗楝子、黄牙果、染牙果(《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竹橘(《陆川本草》)。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藤黄科植物岭南山竹子果实、果核、树皮。果实冬季成熟转黄色时采摘,树皮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平原或山地下部的树林中。分布广西、广东等地。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5~15米。单叶对生;具短柄;倒卵状矩圆形或倒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3.5匣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全缘;革质。花单性,橙色或淡黄色,通常顶生,但亦有腋生;雄花3~7朵聚生,有总梗,萼片4,圆形,花瓣4,例卵形,雄蕊多数。合成一肉质体,位于花的中央;雌花较小,单生,无花梗,萼片4,花辩4,子房卵圆形,无花柱,柱头盾状。浆果近球形,黄绿色,直径2~4厘米。味酸可食。花期5月。果期10月。

    性味

    ①《桂海虞衡志》:"甘。"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平。"

    功能主治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清热,利百脉,通调水脏,止渴生津,解暑,消酒。治吐逆不食,关格闭拒不通,脾虚下陷,肛门坠脱不敛。清热,凉大肠,去积血,利耳目,治咳逆上气。"

    ②《广西中草药》:"消炎止痛,收敛生肌。"

    复方

    ①治烧伤,烫伤,湿疹,口腔炎,牙周炎,痈疮溃烂:山竹子果核或树皮粉末撒患处。(《广西中草药》)

    ②治铁砂入肉不出:山竹子鲜果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内服50%山竹树皮溶液,每次30毫升,每天2次。婴儿酌减。治疗170例,用药3~5天即痊愈。单纯性及中毒性均可使用。

    ②用于拔子弹

    取山竹树内皮研碎,加入海棠油,熬成膏状,外敷患部。用于战伤拔子弹、弹片,观察3例,均有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木竹子拼音注音Mù Zhú Zi别名

    竹橘、山橘子、山枇杷、大力王、大黄鸡卵、酸桐子、白树子、木竹子、冬竹子、龙檬果、黄牙果、染牙果、黄牙桔、严芽桔、竹节果、不碌果、麦芽仔、粘牙仔、鸠酸、花瓶果、酸果。

    英文名Fruit of Oblongleaf Garcinia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木竹子和岭南山竹子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arcinia multiflora Champ.2.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ex Benth.

    采收和储藏:冬季果熟时采,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地沟谷常绿阔叶林中。

    2.生于山地湿润肥沃的地方。

    资源分布:1.生于山地沟谷常绿阔叶林中。

    2.分布广西、广东、海南等地。

    原形态

    1.木竹子 常绿乔木,高5-17m。单叶对生;叶柄长1-2cm;叶片革质,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7-15cm,宽2-5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微凸起,侧脉每边在8条以上,在近叶缘处网结,不达中缘。花单性,稀杂性,橙黄色;雄花数朵组成聚伞花序,再排成总状或圆锥花序;萼片、花瓣均为4数;雄蕊多数,合生成4束,高出于退化雌蕊;退化雌蕊柱状,具明显的盾状柱头,4裂;雌花序有雌花1-5朵,退化雄蕊束短,束柄长约1.5mm,短于雌蕊;子房长圆形,2室,无花柱,柱头大而厚,盾形。浆果球形、卵形至倒卵形,熟时青黄色,直径2.5-3cm,先端有宿存柱头,果皮有黄色树脂。花期5月,果期7-8月。

    2.岭南山竹 常绿乔木或灌木,高5-15m。树皮深灰色。老枝通常具断环纹。单叶对生;叶柄长约1cm;叶片薄革质,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5-10cm,宽2-3.5cm,先端短渐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侧脉每边至少在8条以上,两面均无毛。花单性,异株,橙色或淡黄色;雄花成聚伞花序生于叶腋或枝顶;花梗长3-7mm;萼片4;花瓣4;雄蕊多数,合生成一肉质体,花药聚生成头状,无退化雌蕊;雌花单生;无花梗;萼片4;花瓣4;退化雄蕊合生成4束短于雌蕊;子房卵圆形,8-10室,无花柱,柱头盾状。浆果近球形,无棱,长2-4cm,直径2-3.5cm,黄绿色。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化学成分

    木竹子含双黄酮甙:3,8〃-双柚皮柴油-7〃-O-葡萄糖甙(3,8-binaringenin-7〃-O-β-glucoside),福树甙(spicataside),福木甙(fukugiside),香港倒(木念)子甙(xanthochymusside),倭氏藤黄双黄酮[(+)-volkensiflavone],藤黄双黄酮(morelloflavone)。还含芹菜素(apienin)和1,3,6,7-四羟基吨酮(1,3,6,7-tetrahydrodyxanthone),3,8〃-双柚皮素(3,8〃-binaringenin),4〃-羟基(3,8〃-双柚皮素[4〃-hydroxy-(3,8〃)-binaringenin],GB-1、GB-2。

    归经

    脾经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主胃热津伤;呕吐;口渴;肺热气逆;咳嗽不止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适量。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清热,利百脉,通调水脏,止渴生津,解暑,消酒。治吐逆不食,关格闭拒不通,脾虚下陷,肛门坠脱不敛。清热,凉大肠,去积血,利耳目,治咳逆上气。

    2.《广西中草药》:消炎止痛,收敛生肌。治烧伤、烫伤、湿疹,口腔炎,牙周炎,痈疮溃烂山竹子果核或树皮粉末撒患处。治铁砂入肉不出:山竹子鲜果捣烂敷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ǔ Xuè Shǔ别名七叶薯、血参、七爪金龙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七叶薯蓣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esquirolii Prain et Burkill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
  • 《中国药典》:补骨脂拼音注音Bǔ Gǔ Zhī别名破故纸、和兰苋、胡韭子英文名FRUCTUS PSORALEAE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搓出果实,......
  • 拼音注音Bào Zi Yǎn Jinɡ Guǒ别名大罗伞、山豆根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纽子果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virens Kur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
  • 别名老熊花来源锦葵科豹子眼睛花Abutilon sinense Oliv.,以根皮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消炎,接骨。主治肝炎,淋巴腺炎,乳头炎,疮疖,骨折,脚癣。用法用量2钱。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治疗脚癣用酒精浸泡涂......
  • 拼音注音Bào Pí Zhānɡ别名扬子木姜子、剥皮枫、花壳柴英文名Chinese Litse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豹皮樟的根及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sea coreana Lévl.var. s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