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栗树皮

    《中药大辞典》:栗树皮拼音注音Lì Shù Pí别名

    栗树白皮(《唐本草》)。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树皮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栗子"条。

    化学成分

    皮含槲皮素、尿素、色素及鞣质。

    功能主治

    治丹毒,癞疮,口疮,漆疮,打伤。

    ①《唐本草》:"水煮汁,主溪毒。"

    ②孟诜:"主疸疮毒。"

    ③《本草图经》:"主疮毒。"

    ④《滇南本草》:"敷打伤,烧灰治癞疮。"

    ⑤《医林纂要》:"煎水洗口疳、口烂。"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丹毒,煎汤洗。"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或烧灰敷。

    复方

    治漆疮:栗树皮或根半斤至,一斤。水煎,冲铁锈一至二两洗患处,一日二至三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栗树皮拼音注音Lì Shù Pí别名

    栗树白皮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板栗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tanea mollissima B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剥取,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单叶互生,叶丙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芒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2-3(-5)朵生于总苞内,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边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顶端被绒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树皮外表面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内表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气微;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栗树皮含地衣二醇(orcinol),丁香酸(syring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龙胆酸(gentis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以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丙氨酸(alan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天冬酰胺(asparagine),精氨酸(arginine)等多种氨基酸;虫瘿鞣质(chestanin),新克列鞣质(neocretanin),栗瘿鞣质亭(chesnatin)。

    性味

    微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收敛止血。主癞疮;丹毒;口疳;漆疮;便血;鼻衄;创伤出血;跌仆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烧灰调敷。

    复方

    治漆疮:栗树皮或根半斤至一斤。水煎,冲铁锈一至二两洗患处,一日二至三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各家论述

    1.《唐本草》:水煮汁,主溪毒。

    2. 孟诜:主疸疮毒。

    3.《本草图经》:主疮毒。

    4.《滇南本草》:敷打伤,烧灰治癞疮。

    5.《医林纂要》:煎水洗口疳、口烂。

    6.《现代实用中药》:治丹毒,煎汤洗。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uàn Zhū ěr Yè Tái别名列胞耳叶苔、地蓬草、树青苔来源药材基源:为耳叶苔科植物串珠耳叶苔的植物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ullania tamarisci(L.)Dum.subsp.moniliata(Reinw......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别名万年、小羊芋。来源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块节风仙花茎基部膨大的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pinfanens Hook.f.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取下基部茎节的膨大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生......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 Cǎo别名毛尖茶、野洋芋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串铃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omis mongolica Turc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段晒干。秋后花萎谢后挖根,洗净,切片......
  • 《中药大辞典》:侧子拼音注音Cè Zǐ别名即子(《本经》),荝子(《说文》),荝(《太平御览》)。出处《雷公炮炙论》来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之小者。性味辛,热,有毒。①《吴普本草》:“神农、岐伯:有大毒。“②《别录》:“味辛,大热,有大毒。......
  • 《中国药典》:侧柏叶拼音注音Cè Bǎi Yè别名扁柏、香柏、柏树、柏子树英文名CACUMEN PLATYCLADI来源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Franco 的干燥枝梢及叶。多在夏、秋二季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