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冷饭果

    《中药大辞典》:冷饭果拼音注音Lěnɡ Fàn Guǒ别名

    糯米果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忍冬种植物臭荚蒾叶、果。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疏林下或路旁。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

    原形态

    半常绿灌木,高2~3米。小枝浅褐色,具白色柔毛,有臭气,冬芽具鳞片。单叶对生,多簇生于短枝,倒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1~2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几全缘或于中部以上具大而圆的锯齿,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柔毛,沿叶脉处较多,叶脉基部三出,侧脉每边1~2条,脉腋内具簇生毛;叶柄长约5~12毫米,具柔毛。伞房花序式的聚伞花序生于侧枝顶端,具柔毛;花小,白色,阔钟状,先端5裂,裂片圆;雄蕊5,花丝细长,略露于花冠之外;子房下位。浆果状核果,阔椭圆形,成熟时红色。种子1枚,压扁,具纵槽。花期4~5月。果期7~11月。

    性味

    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接骨。果治头痛,咳嗽,肺炎,跌打损伤,走马牙疳,荨麻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脓肿:鲜冷饭果叶,捣烂,炒热,喷以酸醋包患处。

    ②治骨折:冷饭果叶,研末,酒调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冷饭果拼音注音Lěnɡ Fàn Guǒ别名

    糯米果、碎米团果、山五味子、老米酒

    英文名Fruit of Fetid Viburnum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臭荚蒾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foetidum Wal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3100m的林缘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

    原形态

    臭荚蒾 薄叶灌木,高达4m。幼枝连同叶柄和花序均被簇状短柔毛,老枝红褐色,无毛。叶对生;叶柄长5-10mm;叶纸质至厚纸质;叶片卵形、椭圆形至长圆状菱形,长3-6.5cm,宽1.5-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疏生锐齿,上面绿色,除中脉密生短柔毛外均无毛,下面淡绿色,除中脉及侧脉被同样毛外,脉腋集聚簇状毛,侧脉2-4对,弧形而达齿端,基部一对作离基3出脉状,叶脉在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花序聚伞状复伞形,顶生,直径5-8cm;具总梗,第1级辐射枝4-8条,花着生于第2-3级辐射枝上;萼筒长约1mm;萼檐具5微齿;花冠白色,辐状,长1.5mm,冠筒长约0.5mm,裂片圆卵形,长过冠筒;雄蕊5,略超出花冠。核果红色,卵状椭圆形,长约7mm;核扁,背具2浅沟、腹具3浅沟。花期7月,果期9月。

    性味

    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主头痛;咳嗽;肺炎;跌打损伤;甘肃麻疹;牙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扁豆叶拼音注音Biǎn Dòu Yè出处《别录》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叶。化学成分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胡萝卜素含量丰富,可在10毫克%以上。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辛甜,性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治吐泻转筋,疮毒,跌打创伤。......
  • 《中药大辞典》:扁豆根拼音注音Biǎn Dòu Gēn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根。化学成分根含天门冬素酶。根瘤中含多种游离的氨基酸。功能主治治便血,痔漏,淋浊。①《滇南本草》:“治大肠下血,痔漏,冷淋。“②《生草药性备要》:......
  •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豆花拼音注音Biǎn Dòu Huā来源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 的花。7~8月间采摘未完全开发的花,迅速晒干或烘干,晒时要经常翻动,至干足为止。鲜用时随用随采。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解暑化......
  • 《中药大辞典》:扁豆藤拼音注音Biǎn Dòu Ténɡ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藤茎。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治风痰迷窍,癫狂乱语,同朱砂为末姜汤下。“②《纲目》:“治霍乱,同芦萚、人参、仓米等分煎服。“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
  • 《中药大辞典》:扁豆衣拼音注音Biǎn Dòu Yī别名扁豆皮(《本草便读》)出处《安徽药材》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性状干燥种皮呈不规则卷缩片状,大小不一,厚不到1毫米,光滑,乳白色或淡黄白色,种阜半月形,类白色。质坚,易碎。气味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