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六股筋

    《中药大辞典》:六股筋拼音注音Liù Gǔ Jīn别名

    臭药(《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兴山荚蒾叶、全株根皮。树叶春、夏采收,根皮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华南及湖北,陕西等地。

    原形态

    常绿灌木,全体平滑无毛。小枝赤褐色,有光泽。叶对生;近革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叶脉3出,边缘具不明显的小锯齿,上面有光泽。聚伞花序具细梗;花绿白色。核果球状卵形,直径5~6毫米,成熟时黑色,有光泽。

    性味

    《陕西中草药》:"苦涩,温。"

    功能主治

    ①《广西药植名录》:"治跌打,风湿痛。"

    ②《陕西中草药》:"止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治骨折,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鲜品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六股筋拼音注音Liù Gǔ Jīn别名

    仙人茶、鱼串子、六角筋

    英文名Xingshan Viburnum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球核荚蒾的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propinquum Hemsl.

    采收和储藏:叶春、夏季采,根全年均可采,均鲜用或晒干,根用时切段。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300m的山谷林中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原形态

    于核荚蒾 常绿灌木,高达2m。全株无毛,当年生小枝红褐色,具凸起的皮孔,二年生小枝变灰色。叶对生;叶柄长1-2cm;叶片革质,叶卵形至披针形或椭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4-10cm,宽2.5-4.5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至楔形,两侧多少不对移,边缘近基部以上两侧各有1-2枚腺体,边缘通常疏生浅锯齿,具离基三脉,中脉与基生脉在叶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花序聚伞状复伞形,直径4-5cm,结果时可达7cm;具总梗,第1级辐射枝通常7条;花甚小,着生于第3-4级辐射枝上;萼筒长约0.7mm,萼檐具5微齿,约与萼筒等长;花冠绿白色,辐状,直径约4mm,裂片与筒等长;雄蕊5,稍长于花冠。核果卵状球形或近球形,直径4-4.5cm,蓝色至蓝黑色,具光泽;核有1条极细的浅腹沟或无沟。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性味

    味苦;辛;怀温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续筋接骨。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衍;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治跌打,风湿痛。

    2.《陕西中草药》:止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治骨折,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来源本品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粒度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显油性。贮藏置阴凉干燥处。炮制取净巴豆仁,照制霜法(附录Ⅱ D)制霜,或取仁碾细后,......
  • 《中药大辞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别名睬甲哈乌(藏名)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鳞毛蕨种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阴湿地及岩石缝中。分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
  • 拼音注音Bù Zhā Yè别名蓑衣子、破布叶、麻布叶、烂布渣、布包木、破布树、薢宝叶来源为椴树科破布叶属植物破布树Microcos paniculata.的叶。夏秋采叶,晒干。性味淡、微酸,平。功能主治清暑,消食,化痰。用于感冒,中暑,食滞......
  • 《全国中草药汇编》:布狗尾拼音注音Bù Gǒu Wěi别名兔狗尾、狐狸尾、虎尾轮、防虫草、猫上树来源豆科狸尾草属植物长穗猫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acrostachya Wal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
  • 拼音注音Bù Jīnɡ别名五指疳、五指风、山紫荆(《广西药植名录》),梅哈忍(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山牡荆的根或树干心材。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干心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或栽培。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