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苦芺

    拼音注音Kǔ ǎo别名

    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草

    英文名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

    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

    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

    6.《本草纲目》:《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风于河边、湖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原形态

    蒙山莴苣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化学成分

    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1]。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

    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

    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

    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

    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

    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ù Jīnɡ别名五指疳、五指风、山紫荆(《广西药植名录》),梅哈忍(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山牡荆的根或树干心材。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干心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或栽培。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乔......
  • 拼音注音Biǎn Dɑn Gǎn别名娃娃拳、麻糖果、月亮皮、葛荆麻来源椴树科扁担杆属植物扁担杆Grewia biloba G. Don,以根或全株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固精止带,祛风除湿。用于小儿疳......
  • 拼音注音Biǎn Dɑn Hāo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种植物垂果南芥和粉绿垂果南芥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abis pendula L.2.Arabis pendula L.var.hypoglauca Franch.采收和储藏......
  • 拼音注音Biǎn Dɑn Ténɡ别名扁藤、大芦藤、铁带藤、过江扁龙、扁骨风、腰带藤、羊带风来源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 (Hook. f.) Gagnep.,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果来源漆树科扁果Rhus paniculata Wall.,以皮、果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皮:苦、涩,凉。果:酸、涩,凉。功能主治消炎,收敛,舒筋活血。主治扁桃腺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不良,腹泻。用法用量皮3~5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