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苦瓜藤

    《中药大辞典》:苦瓜藤拼音注音Kǔ Guā Ténɡ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苦瓜。夏、秋采取。

    性味

    苦,寒。

    ①《陆川本草》:"苦,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痢疾,疮毒,牙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

    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4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治红白痢疾:苦瓜藤一握。红痢煎水服,白痢煎酒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苦瓜藤拼音注音Kǔ Guā Ténɡ别名

    苦瓜茎

    英文名Stem of Balsampear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mordica charanti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取,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细柔毛,卷须不分枝。叶大,肾状圆形,长宽各约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基部收缩,边缘具波状齿,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叶柄长3-6cm。花雌雄同株。雄花单生,有柄,长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肾状圆心形,宽5-15mm,全缘;萼钟形,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长4-6mm;花冠黄色,5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长1.5-2cm,先端钝圆或微凹;雄蕊3,贴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单生,有柄,长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纺锤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细长,柱头3枚,胚珠多数。果实长椭圆形,卵形或两端均狭窄,长8-30cm,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成熟时橘黄色,自顶端3瓣开裂。种子椭圆形,扁平,长10-15mm,两端均具角状齿,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痢疾;疮毒;胎毒;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

    2.《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椿叶拼音注音Chūn Yè别名椿木叶(《唐本草》),春尖叶(《重庆草药》)。出处《纲目》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叶。化学成分叶含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C。性味苦,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医林纂要》:“甘苦辛,平。“注......
  • 拼音注音Chūn Shù Huā别名椿花、椿芽树花、春尖花。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
  • 《中药大辞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别名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
  • 拼音注音Chūn Pí别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英文名CORTEX AILANTHI来源本品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性状......
  • 《中药大辞典》:楮叶拼音注音Chǔ Yè别名构叶(《子母秘录》),谷树叶(《简便单方》),酱黄叶(《生草药性备要》)。出处《别录》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叶。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有机酸、鞣质。性味甘,凉。①《别录》:“味甘,无毒。“②《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