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宽羽线蕨

    拼音注音Kuān Yǔ Xiàn Jué别名

    九龙盘、一包金、骨碎补

    英文名Broad-pinna Colysis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宽羽线蕨的根茎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ysis pothifolia(Don)Presl [Hemionitis pothifolia Do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湿地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60-100cm。根茎粗壮,长而横生,密被黑褐色、披针形鳞片,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近全缘。叶远生,近二型;营养叶的叶柄长20-40cm,禾秆色,干后有狭沟数条,疏被鳞片;叶片纸质,长圆状卵形,长20-50cm,宽15-25cm,一回深羽裂达叶轴;羽片或裂片4-10对,对生,下部的全部分离,线状披针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5-20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稍狭而下延成狭翅,全缘或有时呈浅波状,有软骨质的边;孢子叶的叶柄较长,叶片与营养叶同形;叶脉两面明显,侧脉及小脉稍隆起,小脉网状,内藏小脉通常分叉或有时单一,顶端有棒状的水囊。孢子囊群线形,棕色,斜展,几接近中脉而不达叶边,在每对侧脉之间排成1行,连续或有时间断;无囊群盖。

    化学成分

    宽羽线蕨全草中含有α-芒柄花二烯(α-onoceradiene)和边氧化物酶(peroxidase)。

    归经

    脾;肝经

    性味

    淡;涩;温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散瘀止痛。主风湿腰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淡、微涩、性温。有补虚强筋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ān Mó Lè别名余甘子(《临海异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纲目》),望果(《中国树木分类学》),油甘子(《广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宁市药物春》),橄揽子(《四川中药志》),喉甘子、鱼木果(《广西药植名录》)......
  • 拼音注音ān Lǘ别名庵芦(《本草经集注》),庵闾草(《千金翼方》),庵闾蒿(《广利方》),淹茼(《履巉岩本草》),覆闾(《纲目》),臭蒿(《药材资料汇编》)。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山......
  • 拼音注音ān Lǘ Zǐ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果实。植物形态详“庵闾“条。冬季采收。归经《纲目》:“入足厥阴经。“性味苦辛,温。①《本经》:“味苦,微寒。“②《吴普本草》:“苦,小温,无毒。“③李当之《药录》:“温。“④《本草经疏......
  • 《全国中草药汇编》:昂天莲别名仰天盅、水麻、假芙蓉来源梧桐科昂天莲Abroma angusta (L.) L. f.,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行气散瘀,消肿。疮疖红肿:鲜根皮或鲜叶捣烂调红糖外敷。......
  • 拼音注音àn Zǐ Bèi Mǔ别名乌花贝母、松贝母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的鳞茎。7~9月苗未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