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鸡肫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肫草拼音注音Jī Zhūn Cǎo别名

    白侧耳根、水侧耳根、金钱七、铜钱草

    来源

    为虎耳科梅花草属植物鸡眼梅花草Parnassia wightiana Wal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利水祛湿。用于久咳咯血,疟疾,肾结石,胆石症,白带,跌打损伤;外用治湿热疮毒。

    用法用量

    0.5~2两;外用适量。

    备注

    (1)同属植物尚有下列2种亦作鸡肫藤入药:白耳菜(苍耳七、白须草、诗人草)Parnassia foliosa Hook. f. et Thoms.;突隔梅花草(白侧耳、梅花草)Parnassia delavayi Franch.。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鸡肫草拼音注音Jī Zhūn Cǎo别名

    白侧耳(《贵州民间药草》),水侧耳(《四川中药志》)。

    出处

    《重庆草药》

    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鸡眼梅花草带根全草。9~10月采。

    生境分布

    喜生于大山地带土坎沟边的阴湿处;在海拔1600~2600米的中山地带均有生长。分布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原形态

    鸡眼梅花草,又名:黄梅花草。

    多年生蓝本,高约20~50厘米。根茎短粗,须根众多。基生叶丛生,肾脏形或圆卵形,肥厚,长3~5厘米,宽3.5~7厘米,先端圆形或微凸尖,基部心形,全缘;具长柄,长约20厘米。花茎中部以上具一无柄叶,抱茎,形与基生叶同。单花顶生,径约1厘米;萼片5,基部多少联合,广矩圆形,长1厘米左右,宿存;花瓣5,淡黄色,酥纹明显,呈倒卵状长圆形,长8毫米,边缘流苏状细裂;雄蕊5,背向,与花被互生,与退化雄蕊间生,退化雄蕊5,具3~5裂;子房卵状椭圆形,3心皮合生,1室,花柱短,先端3裂,微钝圆形。蒴果扁圆形;种子多数,椭圆形。花期7月。

    性味

    甘,温。

    ①《贵阳民间药草》:"辛甘,温,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

    治咳嗽吐血,跌打损伤,白带,湿疮。

    ①《贵阳民间药草》:"补肺止咳。治妇女白带,跌打损伤。"

    ②《四川中药志》:"补虚益气,利水除湿。治妇女白带。咳嗽吐血及湿热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鸡服。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咳嗽吐血:鸡肫草、鹿衔草。炖内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妇女白带:白侧耳二两,白木槿花五钱。炖猪肉或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湿热疮:鸡肫草,捣绒外用。(《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鸡肫草拼音注音Jī Zhūn Cǎo别名

    白侧耳、水侧耳、鸡眼草、黄梅花草、韦氏苍耳七、肥猪草、铜钱草、白侧耳草、荞麦草、疔疮草

    英文名Herb of Wight Parnassia出处

    出自《重庆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鸡眼梅花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nassia wightiana Wall.ex Wight et Arn.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全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2600m的大山地土坎上和沟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福建、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原形态

    鸡眼梅花草 多年生草本,高约20-50cm。根茎短粗,须根众多。茎具棱脊,无毛。基生叶丛生;叶柄长3-15cm;叶片肾脏形或圆卵形,肥厚,长3-5cm,宽4-7cm,先端圆形或稍凸尖,基部心形,全缘;花茎中部以上具一无柄叶片,抱茎,与基生叶同形。单花顶生,径约1cm;萼片5,基部多少连合,倒卵形,长1cm左右,宿存;花瓣5,白色或淡黄色,脉纹明显,呈倒卵状匙形至葫芦形,长约8mm,边缘中部以下具流苏状细裂;雄蕊5,与退化雄蕊间生,退化雄蕊5,具3-5裂;先端头状;子房近上位,卵状椭圆形,三心皮合生,1室,花柱短,先端钝圆形。蒴果扁-圆形。种子多数,椭圆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性状

    根茎圆柱形,粗短,直径约6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多数须根。茎长20-45cm,直径2-3mm,表面棕黄色,有纵棱,质脆,易折断。基生叶丛生,具长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肾形,长3-5cm,宽4-7cm,上面棕褐色或绿褐色,下面灰白色。茎生叶1枚,形同茎生叶,较小,无柄。花灰白色,生于茎端,有时可见扁卵形。气微,味淡。

    归经

    肺;脾经

    性味

    味淡,性凉

    功能主治

    补肺止咳;止血;利湿。主主治肺热咳嗽,咯血,吐血,肾结石,胆结石,白带,湿热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敷。

    各家论述

    1.《贵阳民间药草》:补肺止咳。治妇女白带,跌打损伤。

    2.《四川中药志》:补虚益气,利水除湿。治妇女白带,咳嗽吐血及湿热疮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Duàn来源椴树科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以树皮、根。生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功能主治痨伤初起:树皮或根半斤,水煎,加红糖,冲黄酒或白酒,早晚饭前分服。久咳:根7~8钱,晒干蜜炙,水煎,......
  • 拼音注音Bái Nán Mù别名美人柴、粘柴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刨花润楠的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hilus pauhoi Kanehira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用宽刨刀刨成宽约4cm的薄片,晒干备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土壤......
  • 拼音注音Bái Lǎn Gēn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根。功能主治清咽,解毒,利关节。治咽喉肿痛,脚气,筋骨疼痛。①《岭南采药录》:“治脚气,白浊。“②《泉州本草》:“治关节风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
  • 拼音注音Bái Lánɡ Pí别名色告白、榔皮树。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绒毛苹婆的树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rculia villosa Roxb.[Sterculia lantsangensis Hu]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檀拼音注音Bái Tán别名野荞面根、大撵药、地胡椒、乌子树来源山矾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台湾、云南。性味苦、涩,微寒。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