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姜黄草

    拼音注音Jiānɡ Huánɡ Cǎo别名

    黄姜、老虎姜、猴节莲

    出处

    姜黄草始载《植物名实图考》二十三卷蔓草类,谓:“姜黄草,生滇南。蔓、叶俱如牵,根如姜而黄,极硬,以形得名。”据记载及附图,其原植物与薯蓣科植物黄山药一致。

    来源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黄山药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i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500m的山坡灌木林下,或仅见于密林的林缘或山坡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态

    黄山药 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圆柱形,不规则分枝,表面着生稀疏须根。茎左旋,光滑无毛,草黄色,有时带紫色。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心形,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或宽心形,全缘或边缘呈微波状,干后表面栗褐色或黑色,背面发白色,两面近于无毛。花雌雄异株。雄花无梗,新鲜时黄绿色,单生或2-3朵簇生组成穗状花序,花序又分枝而呈圆锥花序,单生或2-3个簇生于叶腋;苞片舟形,小苞片与苞片同形而较小;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卵圆形,内有黄褐色斑点,开放时平展;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基部,花药背着。雌花序与雄花序基本相似;雌花花被6裂,具6枚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狭圆,每棱翅状,半月形,表面棕黄色或栗褐色,有光泽,密生紫褐色斑点,成熟时果反曲下垂;种子每室通常2枚,着生于中轴的中部。花期5-7月,果期7-9月。

    性状

    性状鉴别:根茎呈圆柱形,有的略弯曲,直径2-3cm。表面黄棕色,有纵皱纹及须根或须根痕,呈深棕色。质硬而韧,折断后断面呈白色绒毛状并可见很多黄色点状维管束散在。气微,味微甜。

    化学成分

    块根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雅姆皂甙元(yamogenin),又含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

    性味

    微辛;微辛;平

    功能主治

    理气止痛;解毒消肿。主胃气痛;吐泻腹痛;跌打劳伤;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绞汁余;或捣烂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ǐ Zhēn Cǎo别名金杯银盏、金盏银盆、盲肠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花鬼针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dens pilosa L.var .radiata Sch.-Bip. [B. pilosa ......
  • 拼音注音Bái Huā é Zhǎnɡ Chái别名汉桃叶、广西鹅掌柴、七叶莲、七多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白花鹅掌柴的根或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effter leacantha Vig.[Schef-flera kwangs......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龙胆拼音注音Bái Huā Lónɡ Dǎn来源龙胆科龙胆属植物高山龙胆Gentian algida Pall.,以全草入药。7~9月采挖带根全草,洗净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肝胆,除湿热,健胃。用于流行性脑脊髓......
  • 《中国药典》:白芷拼音注音Bái Zhǐ英文名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来源本品为伞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
  • 《中药大辞典》:白芷叶拼音注音Bái Zhǐ Yè别名蒚麻(《别录》)。出处《别录》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或杭白芷的叶片。功能主治《纲目》:“浴丹毒、瘾疹风疮。“复方①治风瘙隐轸:白芷根、叶煮汁洗之。(《千金方》)②治小儿身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