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蜀葵茎

    《中药大辞典》:黄蜀葵茎拼音注音Huánɡ Shǔ Kuí Jīnɡ出处

    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茎皮。夏、秋采收。

    性味

    甘滑,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和血,除邪热。治产褥热,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煮鸡蛋吃。外用:油浸搽。

    复方

    ①治气血虚:蜜炙黄蜀葵茎及根一两,星宿菜二钱。用瘦猪肉汤煎服。

    ②防治产褥热:黄蜀葵茎及根一两。用鸡汤煎服或水煎取汁,煮鸡蛋两只,加甜酒少许服。

    ⑧治烫伤:黄蜀葵皮浸油搽。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黄蜀葵茎拼音注音Huánɡ Shǔ Kuí Jīnɡ英文名Stem of Sunset Abelmoschus出处

    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的茎或茎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Hibiscus manihot L.]2.Abelmoschus manihot (L.)Medic.var pungens(Roxb.)Hochr.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集,晒干或炕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生于山谷草丛、田边或沟旁灌丛间。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山东、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台湾、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原形态

    1.黄蜀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m。疏被长硬毛。叶互生;叶柄长6-18cm,疏被长硬毛;托叶披针形,长l-1.5cm。叶掌状5-9深裂,直径15-30cm,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1-6cm,两面疏被长硬毛,边缘具粗钝锯齿。花单生于枝端叶腋;小苞片4-5,卵状披针形,长15-25mm,宽4-5mm,疏被长硬毛;萼佛焰苞状,5裂,近全缘,较长于小苞片,被柔毛,果时脱落;花大,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12cm;雄蕊柱长1.5-2cm,花药近无柄;柱头紫黑色,匙状盘形。蒴果卵状椭圆形,长4-5cm,直径2.5-3cm,被硬毛。种子多数,肾形,被柔毛组成的条纹多条。花期8-10月。

    2.本变种与上种的区别为:植株全体密被黄色长刚毛。

    归经

    肝经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通便利尿。主高热不退;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疔疮肿毒;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外用:油浸搽。

    复方

    ①治气血虚: 蜜炙黄蜀葵茎及根一两,星宿菜二钱。 用瘦猪肉汤煎服。②防治产褥热: 黄蜀葵茎及根一两。 用鸡汤煎服或水煎取汁,煮鸡蛋两只,加甜酒少许服。③治烫伤: 黄蜀葵皮浸油搽。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扁青拼音注音Biǎn Qīnɡ别名白青(《本经》),碧青(《唐本草》),石青,大青(《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原形态产于铜矿氧化带中。单斜晶系。晶体短柱状或板状。通常星粒状、肾状、散射状、土状等......
  • 别名扛棺回来源萝藦科娃儿藤属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以叶入药。随时可采,晒干,一般鲜用。性味微酸、涩,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毒。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用法用量1~2两,捣烂取汁冲白酒内服......
  • 《中药大辞典》:报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别名橡只玛尔布(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条纹报春的花朵。6~8月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水沟旁及潮湿处。分布西南及西藏、内蒙古、新疆。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 《全国中草药汇编》:抱树莲拼音注音Bào Shù Lián别名抱石莲、瓜子菜、飞莲草来源蕨类水龙骨科抱树莲属植物抱树莲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L.) Presl,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甘......
  • 《全国中草药汇编》:拔毒散拼音注音Bá Dú Sàn别名小黄药、小迷马桩、迷马桩棵、小克麻、巴掌叶、肯麻尖来源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四川黄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以全株入药。秋末采收,洗净切碎,晒干备用。性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