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蜀葵子

    《中药大辞典》:黄蜀葵子拼音注音Huánɡ Shǔ Kuí Zǐ出处

    《本草衍义》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性味

    甘,寒,滑。

    ①《纲目》:"甘,寒,滑,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甘,平。"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通乳。治淋病,水肿,乳汁不通,痈肿,跌扑损伤,骨折。

    ①《本草图经》:"主淋涩,又令妇人易产。"

    ②《纲目》:"治痈肿,利小便,五淋水肿,产难,通乳汁。"

    ③《陕西中草药》:"补脾健胃,生肌。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小便不通:黄蜀葵子三、四十粒,细研,以汤冲,绞取汁一小盏,顿服。(《圣济总录》)

    ④治痈肿不破:黄葵子研,酒服。(《卫生易简方》)

    ③治便痈初起:黄蜀葵子十七粒;皂角半挺。为末,以石灰同醋调涂。(《永类钤方》)

    ④治打扑损伤:黄蜀葵子研,酒服二钱。(《海上方》)

    ⑤催生:黄葵子(炒)七十粒,烂研,酒服。(《海上方》)

    各家论述

    《纲目》:"黄葵子,古方少用,今为催生及利小便要药,入汤、散皆宜。盖其性滑,与冬葵子同功故也。花、子与根性功相同,可以互用,无花用子,无子用根。"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黄蜀葵子拼音注音Huánɡ Shǔ Kuí Zǐ别名

    黄葵子、秋葵子、羊桃子。

    英文名Seed of Sunset Abelmoschus出处

    出自《本草衍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Hibiscus manihot L.]2.Abelmoschus manihot (L.)Medic.var pungens(Roxb.)Hochr.

    采收和储藏: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脱粒,簸去杂质,再晒至全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生于山谷草丛、田边或沟旁灌丛间。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山东、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台湾、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原形态

    1.黄蜀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m。疏被长硬毛。叶互生;叶柄长6-18cm,疏被长硬毛;托叶披针形,长l-1.5cm。叶掌状5-9深裂,直径15-30cm,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1-6cm,两面疏被长硬毛,边缘具粗钝锯齿。花单生于枝端叶腋;小苞片4-5,卵状披针形,长15-25mm,宽4-5mm,疏被长硬毛;萼佛焰苞状,5裂,近全缘,较长于小苞片,被柔毛,果时脱落;花大,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12cm;雄蕊柱长1.5-2cm,花药近无柄;柱头紫黑色,匙状盘形。蒴果卵状椭圆形,长4-5cm,直径2.5-3cm,被硬毛。种子多数,肾形,被柔毛组成的条纹多条。花期8-10月。

    2.本变种与上种的区别为:植株全体密被黄色长刚毛。

    归经

    肾;膀胱;胃经

    性味

    甘;寒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利水;通经;消种解毒。主淋证;水肿便秘;乳汁不通;痈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2-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小便不通: 黄蜀葵子三、四十粒,细研,以汤冲,绞取汁一小盏,顿服。 (《圣济总录》)②治痈肿不破: 黄葵子研,酒服。(《卫生易简方》)③治便痈初起: 黄蜀葵子十七粒,皂角半挺。为末,以石灰同醋调涂。 (《永类铃方》)④治打扑损伤: 黄蜀葵子研,酒服二钱。(《海上方》)⑤催生: 黄葵子(炒)七十粒,烂研,酒服。(《海上方》)

    各家论述

    1.《纲目》:黄葵子,古方少用,今为催生及利小便要药,入汤、散皆宜。盖其性滑,与冬葵子同功故也。花、子与根性功相同,可以互用,无花用子,无子用根。

    2.《本草图经》:主淋涩,又令妇人易产。

    3.《纲目》:治痈肿,利小便,五淋水肿,产难,通乳汁。

    4.《陕西中草药》:补脾健胃,生肌。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跌打损伤,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鳖胆拼音注音Biē Dǎn出处《纲目》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胆或胆汁。化学成分Amyda japonica的胆汁,含两个内酯:三羟基甾族胆烷酸内酯,及其多一“CH2“的内酯。功能主治治痔漏。复方治痔疮痔漏:鳖胆一个,取汁磨香......
  • 《中药大辞典》:鳖脂拼音注音Biē Zhī别名鳖膏(《本草拾遗》),鳖油(《现代实用中药》)。出处《纲目》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脂肪。功能主治①《本草蒙筌》:“眼睫倒毛签入,可资除害。“②《现代实用中药》:“为滋养强壮药。“摘录《中药大辞典......
  • 《全国中草药汇编》:鳖血拼音注音Biē Xuè别名团鱼血来源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中华鳖Amyda sinensis (Wiegmann),以血入药。生境分布从东北到海南岛、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功能主治滋阴退热。并有强壮作用。治肺结核潮热:鳖......
  • 拼音注音Bì Zhì别名赤鷩(《山海经》),鵕鸃(《汉书》),采鸡(《逸周书》),锦鸡(《禽经》),金鸡(《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雉科动物红腹锦鸡的肉。生境分布平时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多岩的山地及岩坡,出没于矮树丛和竹林间。善奔驰,......
  • 《中药大辞典》:鸊鷉拼音注音Pì Tī别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肉或全体。生境分布分布亚洲东部的湖沼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