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大辞典》:蚶拼音注音Hān别名

    魁陆(《尔雅》),魁蛤、复累、瓦屋子(《说文》),蚶子(《岭表录异》),伏老(《本草图经》),血蚶、毛蛤(《山东中药》)。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毛蚶等蚶子的。春、秋采捕。

    原形态

    ①魁蚶

    贝壳2片,坚厚,呈斜卵圆形,极膨胀,合抱近于球形。壳长约8厘米,宽约6厘米。壳顶稍接近,背部两侧略呈钝角;腹缘圆,前端短,后端延伸。放射肋宽,平滑整齐,约42~48条,无明显的结节。壳面白色,被棕色外皮及细毛;壳内面白色,近顶部略灰色。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当的突齿。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由两端向中央渐细密。外套痕与闭壳肌痕均显明,前闭壳肌痕较小,近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方形。外套边缘厚,有褶襞,外侧具有与边齿相当的刻纹。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②泥蚶

    贝壳较小,卵圆形。长约4.5厘米,宽约4厘米。壳顶间距离较远,放射肋18~20条,由断续的粒状突起构成。铰合齿约40枚。

    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亦有养殖。

    ③毛蚶(《本草求原》)

    贝壳较短而宽,呈长卵形。两壳通常不等,右壳较小,背侧两端略具棱角。壳表放射肋30~34条,肋上有小结节,左壳上较显明,外面被有带毛的壳皮,铰合齿约50枚。

    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以上几种动物的贝壳(瓦楞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

    魁蚶肉含水分82.04%、粗蛋白质15.79%、粗脂肪0.45%、灰分1.72%、糖原1.067%。每100克含维生素A元400国际单位,B1-200微克,B2-200微克,尼克酸2.5毫克,C-10毫克。

    性味

    甘,温。

    ①《别录》:"昧甘,平,无毒。"

    ②《食疔本草》:"寒。"

    ③《品汇精要》:"味咸,性温,无毒。"

    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湿热盛者忌之。"

    功能主治

    补血,温中,健胃。治血虚瘙痹,胃痛,消化不良,下痢脓血。

    ①《别录》:"主瘙痹泄痢,便脓血。"

    ②《食疗本草》:"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

    ③《本草拾遗》:"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

    ④《四声本草》:"温中消食,起阳。"

    ⑤《日华子本草》:"益血色。"

    ⑥《医林纂要》:"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蚶,味甘,气温,性亦无毒。《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矣,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蚶拼音注音Hān别名

    魁陆、魁蛤、复累、瓦屋子、蚶子、伏老、血蚶、毛蛤

    英文名blood clam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毛蚶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apharca inflata(Reeve)2.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3.Scapharca subcrenata

    采收和储藏:捕得后,洗净,沸水略煮,去壳取肉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2.生活于潮湿带中、下区软泥海滩,潜栖泥内深约70mm。

    3.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4-20m的泥沙质海底,喜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2.我国广布于沿海。

    3.我国广布于沿海,尤以渤海湾产量最大。

    原形态

    1.魁蚶,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m,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良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2.泥蚶,贝壳卵圆形,极坚厚,壳长43mm左右,高36mm左右,两壳相当膨胀,宽度略小于高度。两壳顶间的距离较远,壳表放射肋发达,共18-21条,肋上具有极显着的断续颗粒状结节,此结节在壳边缘部分不甚明显,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40个。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近方形。

    3.毛蚶,贝壳长卵圆形,质坚厚,壳长54mm左右,高46mm左右,两壳极膨胀,宽为高的3/4-4/5,右壳比左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有棱角,壳顶稍偏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中等。壳表放射肋30-35条,肋凸较密,呈方形小结节,左壳上较明显。壳表面被有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外皮常易磨损脱落,使壳面常有白色。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齿和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50个,中间小而密;两侧大而疏。前闭壳肌痕小略呈马蹄形,后闭壳肌痕为卵圆形。

    化学成分

    魁蚶肉含水分82.04%、粗蛋白质15.79%、粗脂肪0.45%、灰分1.72%、糖原1.067%。每100g含维生素A元400国际单位,B1200μg, B2200μg,尼克酸2.5mg,C10mg。

    归经

    归脾;胃经

    性味

    味甘;性温

    注意

    不可多食;内有湿热者慎服。

    功能主治

    补气养血;温中健胃。主痿痹;胃痛;消化不良;下痢脓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蚶,味甘,气温,性亦无毒。《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甘温能益气而补中,则五脏安,胃气健,心腹腰脊风冷俱瘳矣,胃健则食自消,脏暖则阳自起,气充则血自华也。

    2.《别录》:主痿痹泄痢,便脓血。

    3.《食疗本草》: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

    4.《本草拾遗》: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

    5.《四声本草》:温中消食,起阳。

    6.《日华子本草》:益血色。

    7.《医林纂要》: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春不见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别名一朵云(《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带根全草。春、冬采挖,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分布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 《中药大辞典》: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Yóu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齁病。用法用量内服:同人乳蒸化,2~3钱。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 拼音注音Chūn Shā Huā别名砂仁花(《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饮片新参》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性状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全体呈淡紫色,花朵细软而小;花序梗长20~30厘米,有节;切段者长2厘米。稍有香气。性味《中国医学大......
  • 拼音注音Chūn Huā Mù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车轮梅的枝叶或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间戒溪边灌木丛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原形态车轮梅,又名:春花、石斑木、雷公树、凿角......
  • 《中药大辞典》:春花胡枝子拼音注音Chūn Huā Hú Zhī Zǐ出处《全展选编·外科》来源为豆科植物春花胡枝子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溪谷边灌丛中。分布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态直立灌木。枝条疏被长绒毛。3出复叶,互生;小叶椭圆形或卵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