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虎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虎骨拼音注音Hǔ Gǔ来源

    猫科动物Panthera tigris L.的骨骼

    归经

    归肝、肾经。

    性味

    甘、辛,温。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

    用法用量

    3~6钱,入丸剂或浸酒服。

    备注

    (1)适用于风湿痹痛、风邪偏胜关节疼痛击肝肾亏损,腰膝痿软之症,可与木瓜、牛膝、五加皮等浸酒服或与熟地、龟板、锁阳等制成丸剂服。古代文献多以本品为搜风定痛之品,用治节痛风之药,为临床应用止痛效果并不显着。强健筋骨则信有可征,并不诬也。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虎骨拼音注音Hǔ Gǔ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猫科动物骨胳。全年皆可捕捉,冬春两季较多。捕得后剥去皮肉,留下四脚爪上的皮毛和爪,以保持完整,并便于与其他兽类的骨胳区别。再剔净残存筋肉,阴干。

    生境分布

    分布东北、华南等地。主产吉林、黑龙江、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此外,辽宁、内蒙古、广西、湖北、安徽、福建等地亦产。以东北产的品质为优。

    原形态

    虎(《诗经》),又名:于菟(《左传》),大虫(《肘后方》)。

    体形似猫而大,身长约1.6~2.9米,尾长约1米,体重180~320公斤,雌者较小。头圆而宽,颈部较短。眼圆。耳短小。口旁列生长须,犬齿粗大而锐利。四肢粗大有力。身躯雄伟,毛色鲜丽,夏季色深,呈棕黄色或橙黄色。冬季色浅,呈黄色或浅黄色。有许多黑横纹,横纹每2条靠拢在一起,体后的黑纹多而密。腹毛白色,亦有黑色条纹。头部黑纹较密,眼上方有一白色区,故有"白额虎"之称。鼻部棕色无斑纹。耳背黑色,中间有一圆形白斑。颏部白色。四肢外侧棕黄色,内侧白色,都有黑色斑纹。尾基部棕黄色,中部有黑白相间,形成环状,尾端黑色。我国东北地区的虎体型较大,毛长,纹窄而色浅,称"东北虎"或"北虎";华南地区的虎体型较小,毛短色深,纹多而宽,称"华南虎"或"南虎"。

    栖息于森林、灌丛、高山草莽处。独居,无固定巢穴,昼伏夜出,尤以晨昏时最为活跃,行动敏捷,善游泳,性凶猛。以其他兽类为食。

    性状

    商品有整架和零骨之分,整架虎骨稍带肌肉和结缔组织,并富油性。头骨较圆,背腹面侧扁,吻部短,额骨平,前额上部有一浅槽,顶骨后面常有一脊棱,颧骨粗大,向外展出,眼眶下面各有一椭圆形透孔,孔面斜向。上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4对,下颚骨生有门齿3对,犬齿1对,臼齿3对,共有牙齿30个。门齿较小,犬齿呈圆锥形,强大而锐利,并略向内弯曲,臼齿呈"山"字形,锯齿状,上颚最后1对臼齿幼虎常不显着,均呈白色或浅黄白色,有光泽,齿基深入颚骨内部,故习称"坐骨生牙"。颈椎7节,第1颈椎呈蝶形,第3~7颈椎呈马鞍形。胸椎13节,每节上面有一较长的棘状突起,两侧联结有肋骨13对,肋骨近脊处呈圆形,近胸部呈扁形,作弓背状,向内弯曲,另一端与胸骨衔接。腰椎7节,两侧有较长的棘状突起。荐椎3节常愈合成为一块,上面可见3个棘状突起。尾椎22~25节,多为双数,节中间稍突出。坐骨1具,呈长方形,左右对称。肩胛骨两块,呈扇状半圆形,近中央部很薄,在外面有一条脊状突起。虎的腿骨有明显的棱,上节均为一根独骨,下节两骨合成。前肢上节下端靠近骨环处侧面有一扁长孔,习称"凤眼";下节两骨相似并立,形略扁,略呈扭曲状,但一根较长。后肢上节圆柱形,能四侧放平而不幌动,上端内侧有一圆轴,下端有长圆形的凹槽,为膝盖骨的所在处。膝盖骨(即虎胫)呈长圆形,内面光滑,厚而坚重,常带有舌状筋。下节主骨粗大,呈三棱柱形,另一根很细,习称"邦骨"。前足5趾,后足4趾,趾端均具短爪钩。虎骨的表面均呈黄白色或灰白色,细腻而油润。体较重,质坚实。断面可见中间空隙约占三分之一,其内骨髓形成丝络网状,为灰黄色。气腥。以个大、体重、坚实、黄白色、无残肉者为佳。个小、体较轻、灰白色、带残肉者质次。如用毒药杀死,其骨发黑者,不可入药。

    药理作用

    ①消炎作用

    虎骨胶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10%虎骨粉混悬剂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摘除肾上腺和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大鼠实验性"关节炎"则无效,故认为其消炎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所致;另外,亦可降低兔毛细血管通透性,这与消炎作用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②镇痛作用

    用灯光光源聚焦照射大鼠尾部,初步观察到虎骨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③其他作用

    给小鼠虎骨胶灌胃(1克/公斤),2小时内有一定镇静效力(抖笼法)。小鼠每天用虎骨粉混悬剂(1克/公斤或2克/公斤)灌胃,观察2周,未发现毒性,对生长无明显影响。

    炮制

    虎骨:去净筋肉,洗净,阴干,临用时敲碎。油虎骨:取净虎骨,置锅内用麻油炸酥,或抹麻油后用火烤酥。醋虎骨:取砂子,置锅内炒至轻松,加入净虎骨,炒至黄色,筛去沙子,将虎骨乘热倒入醋内淬酥,取出晾干。(每净虎骨100斤,用醋20~30斤)

    ①《本草蒙筌》:"虎骨涂酥油炙脆,勿煎汤液,惟制丸、散。"

    ②《纲目》:"凡用虎之诸骨,并捶碎去髓,涂酥或酒或醋,各随方法,炭火炙黄入药。"

    归经

    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平。"

    ②《药性论》:"味辛,微热,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辛咸,气平。"

    注意

    血虚火盛者慎服。

    ①《本草蒙筌》:"畏蜀漆、蜀椒、磁石。"

    ②《本草经疏》:"凡血不足以养筋,以致筋骨疼痛者宜少用。"

    ③《得配本草》:"肝肾虚败,腰腿疼痛如风者禁用。"

    功能主治

    追风定痛,健骨,镇惊。治历节风痛,四肢拘挛,腰脚不随,惊悸癫痫,痔瘘脱肛。

    ①《别录》:"止惊悸,疗恶疮鼠瘘,头骨尤良。"

    ②《药性论》:"杀犬咬毒。治筋骨毒风挛急,屈伸不得,走庄疼痛,温疟。疗伤寒温气。"

    ③《千金·食治》:"头骨治风邪。"

    ④《食疗本草》:"主腰膝急痛,煮作汤浴之或和醋浸亦良,主筋骨风急痛,胫骨尤妙。"

    ⑤《本草拾遗》:"煮汁浴小儿,去疮疥。(治)惊痫。"

    ⑥《纲目》:"追风定痛,健骨,止久痢脱肛,兽骨哽咽。"

    ⑦《玉楸药解》:"疗关节气冷,治膝胫肿痛。逐痹通关,强筋健骨,平历节肿痛,愈腰膝痿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白虎风走注疼痛,两膝热肿:虎胫骨(涂酥炙)、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上为末,每服温酒调下二钱匕,日再服。(《经验后方》)

    ②治筋骨节急痛:虎骨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覆盖卧少时,汗即出。(《食疗本草》)

    ③治历节风百骨节疼痛,昼夜不可忍:没药(研)半两,虎胫骨(酒炙)三两。上二味捣研为末,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没药散)

    ④治腰脚不随:虎腰脊骨一具,前两脚全骨,细捶之,于铁床上,以文炭火匀炙,翻转侯待脂出甚,则投浓美无灰酒中密封,春夏一七日,秋冬三七日。每日空腹随饮,性多则多次,性少则少饮,未饭前三度温饮之。(《海上集验方》)

    ⑤治健忘惊悸:虎骨(酥炙)、白龙骨、远志肉等分。为末,生姜汤服,日三服。(《永类钤方》预知散)

    ⑥治痢久下,经时不愈者(休息痢):大虫骨炙令黄焦,捣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次。(张文仲)

    ⑦治大肠痔漏并脱肛:虎胫骨二节,蜜二两。炙令赤,捣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凌晨温酒下二十丸。(《胜金方》)

    ⑧治臁胫烂疮:用虀汁洗净挹干,刮虎骨敷上。(《便民图纂》)

    ⑨治月蚀疮:虎头骨二两(碎),浮萍一两(屑)。上二味,以猪脂一斤煎,取骨黄成膏,以涂疮上。(《姚僧坦集验方》)

    ⑩治汤火灼伤:虎骨炙焦研敷。(《龚氏易简方》)

    ⑾治倒扑蹴损,筋骨疼痛:虎骨(酥炙别为末)一两,酒一升,生地黄汁一升。上三味,将地黄汁并酒煎沸,入虎骨末同煎数沸。每服一盏,温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虎骨散)

    各家论述

    ①《纲目》:"虎骨通可用,凡治惊痫,温疟疮疽,头风,当用头骨;治手足诸风,当用胫骨;腰背诸风,当用脊骨。"

    ②《药品化义》:"《本草》言虎头骨之功与胫同,合养精补血之药,主治精血衰少,腰腿足膝软弱无力,不能行动,或筋骨疼痛,难以屈伸。若伤于湿者,筋骨弛长而软,或肿痛,若过于酒色劳碌,肾肝血热者,腰膝酸疼腿痛,相似虎骨证侯,不宜误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别名鸡血藤[广西]、鲤鱼藤、大蓝布麻来源豆科油麻藤属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茎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性味微苦、涩,平。功能主治补血,通经络,强筋骨。用于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腰腿痛......
  • 拼音注音Bái Huā Dēnɡ Lonɡ别名苦灯笼、苦丁茶、岗灯笼、鬼灯笼来源为马鞭草赪桐属植物白花灯笼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定......
  • 拼音注音Bái Huā Huī Máo Huái Shù别名山豆根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种植物白花灰毛槐树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灌丛中。分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原形态灌木,高50~150厘米,黄绿色;嫩枝被有平贴的柔毛。单数羽状复叶......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猪母菜别名蛇鳞菜、白线草来源玄参科假马齿苋属植物假马齿苋Bacopa monnieri (L.) Wettst.(Herpestis monniera H. B. K.)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性味微甘、淡,寒......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甜蜜蜜拼音注音Bái Huā Tián Mì Mì别名白花枝子花、蜜罐罐、戈壁青兰来源唇形科青兰属植物异叶青兰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 Benth.,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收,晒干。性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