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胡枝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胡枝子拼音注音Hú Zhī Zǐ别名

    扫皮、随军茶

    来源

    豆科胡枝子属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s Turcz.,以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

    辛、微苦,凉。

    功能主治

    解表。用于感冒发热。

    用法用量

    1~3钱。

    备注

    (1)本植物的变种日本胡枝子L. bicolor Turcz. var. japonica Nakai。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胡枝子拼音注音Hú Zhī Zǐ别名

    随军茶(《救荒本草》),牡荆、荆条、楚子(《盛京通志》),扫皮、胡枝条(《青岛木本植物名录》),杭子梢(《中国树木分类学》),虾夷山蔌、胡枝花、鹿鸡花、扫条(《国产牧草植物》),野花生(《福建民间草药》),过山龙、羊角梢、豆叶柴(《江西民间草药》),夜合草、假花生(《闽东本草》)。

    出处

    《救荒本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胡枝子。夏、秋季采。鲜用或切断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灌木,高0.5~2米。3出复叶,小叶狭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顶端小叶长1.5~7厘米,阔1~4厘米。侧小叶较小,基部渐狭或圆形,先端常为圆钝头,稍具短尖,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色较淡,被疏柔毛,最后有时无毛。总状花序腋生,成圆锥花序状,总花梗长4~15厘米;小苞片狭卵形,长1~1.5毫米,棕色,外面被白疏柔毛;萼长4.5~5毫米,被疏柔毛,4裂,裂不及萼的1/2,其上面裂片再2裂,裂片常无毛,卵形或广披针形;花冠紫色,比萼长2.5~3倍;旗瓣卵圆形,一般较龙骨瓣为长;雄蕊10,两体;雌蕊1,花柱内弯。荚果斜倒卵形,有子房柄及短尖,多少被柔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

    含槲皮素、山奈酚、三叶豆甙、异槲皮甙、荭草素、异荭草素。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Lespedeza capitata含有能降低血胆甾醇、血氮水平的物质。从其中提得的黄酮甙给肾病患者口服,可增加尿素及氯离子的排出;对Na+、K+的排出无影响,也无利尿作用。其茎及新鲜叶的醇提取物(不含鞣质而含黄酮类、生物碱),可作成注射剂而应用于肾外性高血氮症、慢性肾炎、多囊性肾病。

    归经

    《闽东本草》:"入心、肝二经。"

    性味

    甘,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闽东本草》:"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润肺清热,利水通淋。治肺热咳嗽,百日咳,鼻衄,淋病。

    ①《福建民间草药》:"润肺解热,利水通淋。"

    ②《闽东本草》:"筋益肾,健脾祛湿。治头晕,脱力,蛇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复方

    ①治肺热咳嗽,百日咳:胡枝子鲜全草一至二两,冰糖五钱。酌冲开水炖一小时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鼻衄:胡枝子和冰糖炖服。(《闽东本草》)

    ③治小便淋沥:胡枝子鲜全草一至二两,车前草五至八钱,冰糖-两。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胡枝子拼音注音Hú Zhī Zǐ别名

    随军茶、扫皮、胡枝条、野花生、过山龙、羊角梢、豆叶柴、夜合草、假花生横条、横笆子、扫条

    英文名Stem or leaf of Shrub Lespedeza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胡枝子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spedeza bicolor Turcz.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灌木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态

    胡枝子 直立灌木,高达2m。茎多分枝,被疏柔毛。叶互生,三出复叶;托叶条形,长3-4mm;项生小叶较大,宽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1-2cm,先端圆钝,徽凹或有极小短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淡绿色,疏生平伏柔毛,侧生小叶较小,具短柄。总状花序腋生,较叶长;小苞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有毛;花萼杯状,长4-5mm,紫褐色,被柔毛,萼齿4裂;花冠蝶形,紫红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圆或微凹,基都有爪,翼瓣长圆形,有爪和短耳,龙骨瓣基部有爪,与旗瓣等长;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有毛。荚果1节,扁平,倒卵形,长约8mm,网脉明显,有密柔毛。种子l颗。花期7-8月,果期 9-10月。

    化学成分

    含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三叶豆甙(trifolin),必需氨基酸,鞣质。

    种子中含有儿茶精(catechin),表儿茶精(epicatechin),中性脂(nertrallipids),糖脂类(glycolipids),磷脂类(phospolipids)。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 Lespedeza capitata含有能降低血胆甾醇、血氮水平的物质(熔点293-295℃)。从其中提得的黄酮甙给肾病患者口服,可增加尿素及氯离子的排出;对钠、钾的排出无影响,也无利尿作用。其茎及新鲜叶的醇提取物(不合鞣质而含黄酮类、生物碱),可作成注射剂而应用于肾外性高血氮症、慢性肾炎、多囊性肾病。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利尿通淋;止血。主肺热咳嗽;感冒发热;百日咳;淋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泡作茶饮。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润肺解热,利水通淋。

    2.《闽东本草》:强筋益肾,健脾祛湿。治头晕,脱力,蛇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霸王七拼音注音Bà Wánɡ Qī别名万年炦、炦七。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凤仙花科植物野风仙花的块根。9~12月间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凤仙花“条。性状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长椭圆形,长约2~4厘米,相约1......
  • 《中药大辞典》:霸王根拼音注音Bà Wánɡ Gēn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蒺藜科植物霸王的根。春、秋采挖,晒干。用时切段。生境分布生于荒漠地带砂砾质河流阶地、低山山坡、碎石低丘和干河床。分布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原......
  • 《全国中草药汇编》:霸王鞭拼音注音Bà Wánɡ Biān别名刺金刚、金刚纂来源大戟科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 Boiss.,以全草(乳汁)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苦、涩,平。有毒。注意毒性剧烈,用时宜慎。功能主治祛风消......
  • 拼音注音Biān Yè ěr Jué英文名Marginate Sorus Shield fern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鞭叶耳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stichum craspedosoru......
  • 《全国中草药汇编》:鞭叶铁线蕨拼音注音Biān Yè Tiě Xiàn Jué别名岩虱子、有尾铁线蕨、过山龙来源蕨类铁线蕨科鞭叶铁线蕨Adiantum caudatum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及东南、西南。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