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红筷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筷子拼音注音Hónɡ Kuài Zi别名

    糯芋、遍山红

    来源

    柳叶菜科柳兰属植物柳兰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 (L.) Scop.,以根状茎全草入药。秋季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

    辛、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通经活血,消肿止痛。用于月经不调;外用治骨折,关节扭伤。

    用法用量

    3~5分。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粉,酒调匀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红筷子拼音注音Hónɡ Kuài Zi别名

    山麻条(《峨嵋药植》)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柳叶菜科植物柳兰全草。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河岸或山谷沼泽地。分布我国北部及四川、湖北、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1.5米,通常不分枝。根茎横走,红褐色。茎圆柱形,中空,无毛或被疏柔毛。叶互生,披针形,长4~15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齿或近于全缘,两面被微柔毛,具短柄。总状花序顶生或单生于叶腋;苞片1枚,线状;花萼基部稍连合,先端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瓣4,紫红色,长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圆,长2厘米,宽1.8厘米;雄蕊8,不等长;子房4室,柱头4裂。蒴果圆柱形,长5~7.5厘米;种子多数,顶端具一簇白色种缨,花期7~8月。

    化学成分

    叶含鞣质约10%,尚含熊果酸、齐墩果酸、马斯里酸、2α-羟基熊果酸,β-谷甾醇、廿九烷、廿六烷醇。花中分出一种水溶的毒性酚类聚合物,称柳兰聚酚,分子量约为100000,能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

    药理作用

    叶的提取物有抗炎症作用。

    性味

    《四川中药志》:"味苦,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下乳,润肠。"

    ②《四川中药志》:"治气虚浮肿,肠滑泄水,食积胀满及肾囊肿大。"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

    下乳:红筷子炖猪蹄子服。(《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红筷子拼音注音Hónɡ Kuài Zi别名

    山麻条、柳叶菜、遍山红

    英文名Great Willowherb Herb, Herb of Great Willowherb, Herb of Fireweed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柳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L. ) Scop. [Epilobium angustifolium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100-4200m的山坡、林缘、河岸或山谷沼泽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茎细长,圆柱状,节稍大、横走,外皮红褐色,节上生须根。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无毛或被疏柔毛,通常不分枝,基部和上部带紫红以。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7-15cm,宽1-3cm,先端渐窄,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或近于全缘,上面绿以,下面灰白,两面均被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单生于叶腋,花序轴紫红色,被短柔毛;苞片条状披针形,长1-2cm;花大,两性,红紫色,具长1-2cm的花柄;萼基部稍连合,先端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1-1.5cm,外面被短柔毛;花瓣4,倒卵形,长约1.5cm,先端钝圆,基部具短爪;雄蕊8,不等长,向一侧弯曲,排成1轮;子房下位,4室,被柔毛,花柱先端4裂。蒴果窄细圆柱形,紫红色,长7-10cm,被期6-9月。

    化学成分

    本品含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蜡醇(ceryl alcoh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1],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β-D-glucoside),谷甾醇-6-酰基-β-D-glucoside),谷甾醇棕榈酸酯(sitosterylpalmitate),谷甾醇癸酸酯(sitosterylcaprate),谷甾醇辛酸酯(sitosterylcaprylate),谷甾醇已酸酯(sitosterylcaprosate),谷甾醇现酸酯(sitosterylpropionate)[2],还含硫(S——[3]。柳兰叶中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楂酸(maslinic acid),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4],和杨梅枝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myricetin-3-O-β-D-glucuronide)[5]。本品花中含柳兰聚酚(chanerol)[6],柳兰酸(chamaeneric acid)[7]。花粉中含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8]及游离胱氨酸(Cys),水解液中含亮氨酸(Leu),丝氨酸(Ser),胱氨酸(Cys),苏氨酸(Thr)和缬氨酸(Val)[9]。花和幼果中还含3,4,5,7-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sexangularet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和杨梅树皮素(myricetin)[10]。

    药理作用

    叶的提取物有抗炎症作用。煎剂对大鼠防御性条件、朝向反射和诱发性激怒有抑制作用,且与氯丙嗪作用相似。叶提取物有抗炎作用。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理气消胀;活血调经。主水肿;泄泻;食积胀满;月经不调;乳汁不通;阴囊肿大;疮疹痒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下乳,润肠。

    2.《四川中药志》:治气虚浮肿,肠滑泄水,食积胀满及肾囊肿大。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兰花拼音注音Bái Lán Huā别名白玉兰、白缅花来源木兰科含笑花属植物白兰花Michelia alba DC.,以根、叶、花入药。夏秋采,鲜用或晒干。性味苦、辛,微温。功能主治芳香化湿,利尿,止咳化痰。根:泌尿系感......
  • 拼音注音Bái Lán Huā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白兰花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helia alba DC.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摘,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适生了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壤。资源分布:找......
  • 拼音注音Bái Lěnɡ Cǎo别名痨伤药、冷水七、冷水丹、红冷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细柄凤仙花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leptocaulon Hook.f.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根及根茎,洗净,鲜用......
  • 别名酸胖、哈尔马格、唐古特白刺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甘青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性味甘、酸,温。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感冒,......
  • 《中药大辞典》:白刺花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别名白花刺(《贵州草药》),苦刺花(《文山中草药》)。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