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钩吻

    《中药大辞典》:钩吻拼音注音Gōu Wěn别名

    野葛(《本经》),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冶葛、胡蔓草(《南方草木状》),黄野葛(《千金方》),除辛(《蜀本草》),吻莽、断肠草(《梦溪笔谈》),黄藤、烂肠草(《纲目》),朝阳草(《生草药性备要》),大茶药、虎狼草(《岭南采药录》),梭葛草(《福建民间草药》),黄花苦晚藤(《广西药植图志,),黄猛菜(《广西中药志》),大茶藤、大炮叶(《中国药植图鉴》),苦晚公、荷班药(《岭南草药志》),发冷藤、大茶叶、藤黄(《广西药植名录》),大鸡苦蔓、羊带归、梭柙(《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的草丛或灌丛中。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原形态

    常绿藤本,枝光滑。叶对生,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阔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叶柄长1.2厘米。3歧分枝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黄色;苞片2,小而狭;萼片5,分离,长约3毫米;花冠漏斗状,先端5裂,长1~1.6厘米,内有较淡的红色斑点,裂片卵形,先端尖,较花筒为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丝状,柱头4裂。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0~14毫米,直径6~8毫米,分裂为2个2裂的果瓣。种子多数,有翅。花期8~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毒性

    本品剧毒,根和叶(尤其是嫩叶)毒性最大。误服后极易引起中毒,甚或致死。中毒时主要表现:①神经肌肉症状: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周围神经麻痹,共济失调,昏迷等;②眼部症状:复视,视力减退,睑下垂,瞳孔散大等;③消化系症状: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等;④循环及呼吸系症状:早期心跳缓慢,以后加快,呼吸困难,呼吸麻痹,虚脱等。症状出现快慢,与服法有关。用根煎水或服新鲜嫩芽,症状多立即出现,服根者症状出现较慢,有2小时始出现者。解救方法:洗胃,催吐,导泻,输液及对症治疗。中药可用三黄汤(黄芩、黄连、黄柏、甘草)灌服,蕹菜汁灌服或积雪草捣烂拌茶油灌服,金银花连叶捣烂榨汁拌黄糖灌服,细叶黄栀子(茜草科)加茅根煎水灌服。民间经验,用新鲜羊血乘热灌服解救,临床证实,确有效果。

    化学成分

    根、茎、叶含生物碱钩吻素子、寅、卯、甲、丙、辰,其中钩吻素子的含量最高,钩吻素寅性剧毒,为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另报道福建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甲、子、卯、丁、戊;广东产钩吻根中含钩吻素子、卯、丁、戊。

    药理作用

    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对于大茶药和北美大茶药之化学与药理,卅年代我国学者有较详尽的研究。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其作用性质与北美钩吻中所含生物碱钩吻素甲、钩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逊,钩吻素寅对家兔之最小致死量为0.8毫克/公斤。中毒之主要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死于呼吸停止。致死量之钩吻素乙使动物呼吸停止后,心脏仍继续跳动,呼吸之抑制并非中枢性,去大脑或切断迷走神经均不影响钩吻素乙对呼吸的抑制,麻黄碱、印防已毒素亦无显着解救作用。另一方面,对末梢性的神经肌肉装置,并无直接麻痹作用。钩吻素乙对连神经之离体膈肌,能抑制并停止其节律收缩,与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呼吸停止后直接刺激膈神经,仍能引起膈肌收缩。此外,在动物中毒后,皆表现眼睑下垂、垂头、脚软、全身肌肉虚弱,故推测其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之麻痹。

    钩吻素甲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但也有报告,如与阿斯匹林合用则镇痛作用增强,胜过单用时之效力,并称在临床上也获得较好效果,推荐的剂量,阿斯匹林为300~500毫克,钩吻素甲为0.5~2毫克。

    钩吻素乙对循环系统无显著作用。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此可被氯化钡、肾上腺素所拮抗,但阿托品无效。小量时引起脉搏加速,乃由于迷走张力之降低,此时血压可仍无明显变化;大量时则抑制心脏而招致血压下降,降压主要由于心脏之抑制,部分也由于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的下降;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颤动。钩吻素甲能阻断电刺激心迷走神经或注射乙酰胆碱引起之降压反应。它有微弱的5-羟色胺样作用,能加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犬、兔小肠及子宫,小量略兴奋,大量抑制,乃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国产钩吻对平滑肌亦呈抑制作用,并与乙酰胆碱、氯化钡相拮抗。钩吻素甲无箭毒样作用,不麻痹神经节,亦无中枢镇静作用。国产钩吻与钩吻素甲有散大瞳孔的作用。

    临床上有用钩吻素甲治疗神经痛,特别是三叉神经痛,也有用其酊剂治急性脊髓灰白质炎。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甚近,故应用时需十分小心,严密观察,特别是呼吸的情况。局部可用于扩瞳,但刺激性大,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性味

    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辛,温。"

    ②《吴普本草》:"雷公:有毒。"

    ③《别录》:"有大毒。"

    ④《岭南采药录》:"苦,寒,有大毒。"

    ⑤《广西药植图志》:"辛微苦,有大毒。"

    注意

    本品有剧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消肿,止痛。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①《本经》:"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

    ②《别录》:"破症积,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③《蜀本草》:"主喉痹咽中塞、声变,咳逆气,温中。"

    ④《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毒,洗螆癞。"

    ⑤《本经逢原》:"紫者破血积,青者破痰积。"

    ⑥《岭南采药录》:"不论根茎叶,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风热毒,洗疥癞及癣。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浓汁,浸二、三次。"

    ⑦《广西药植图志》:"捣烂外敷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梅毒恶疮,风痹;制膏敷贴消肿瘤。"

    ⑧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攻毒拔毒,杀虫,止痒,散瘀止痛。治皮肤湿疹,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煎水洗或烟熏。

    复方

    ①治疥癞:断肠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蛇退各二钱,梅片四分,松香、雄黄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岭南草药志》)

    ②治瘰疬:断肠草根,红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捣烂,用酸醋煎一小时取起,候冷敷患处,连敷三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痈疮肿毒:生断肠草四两,黄糖五钱。共捣敷患处。(《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痈疽:断肠草晒干研末后,混合凡士林,制成软膏敷患处。

    ⑤冶远年臁疮:鲜大茶药一斤,煎水洗患处,日洗数次,洗后将药叶一张贴疮口。

    ⑥治瘭疽:大茶药叶、石灰。二味捣烂,贴患指第三节,有脓即溃,无脓即消。(④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⑦治风湿关节痛:干断肠草一两,防风二钱,独活一钱。共研粗末,用纸卷烧烟熏患处。(《广西药植图志》)

    ⑧治刀伤:断肠草捣烂,敷伤口。(《岭南草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钩吻拼音注音Gōu Wěn别名

    野葛、秦钩吻、毒根、冶葛、胡蔓草、黄野葛、除辛、吻莽、断肠草、黄藤、烂肠草、朝阳草、大茶(柴)药、虎狼草、梭葛草、黄花苦晚藤、黄猛菜、大茶藤、大炮叶、苦晚公、荷班药、发冷藤、大茶叶、藤黄、大鸡苦蔓、羊带归、梭柙、狗角花、山砒霜、梭葛、大王茶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吴普本草》: 秦钩吻,生南越山或益州。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方根黄色。或生会稽东冶。正月采。

    2.《南方草木状》:冶葛,毒草也,蔓生,叶如罗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草。

    3.《雷公炮炙论》: 钩吻治恶毒疮效。其地精杀人。采得后捣绞自然汁入膏中用,勿误饵之。

    4.《别录》: 钩吻,折之青烟出者,名固活,甚热,不入汤。生傅高山谷及会稽东野。

    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Et Champ.)Benth.[Medicia elegans Gardn.et Champ.]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000m的向阳山坡、路边草丛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常绿藤本,长约12m。枝光滑,幼枝具细纵棱。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聚伞花序多顶生,三叉分枝,苞片2,短三角形;萼片5,分离,长约3mm;花小,黄色,花冠漏斗形,先端5裂,内有淡红色斑点,裂片卵形,先端尖,较花筒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丝状,柱头4裂。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0-14mm,直径6-8mm,下垂,基部有宿萼,果皮薄革质。种子长圆形,多数,具刺状突起,边缘有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直径0.5-5cm,外皮灰黄色至黄褐色,具深纵沟及横裂隙;幼茎较光滑,黄绿色或0黄棕色,具细纵纹及纵向椭圆形突起的点状皮孔。节稍膨大,可见叶柄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黄棕色,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密布细孔,髓部褐色或中空。气微,味微苦,有毒。

    叶不规则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8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荐形或钝圆,叶脉于下面突起,侧脉4-5对,上面灰绿色至淡棕褐色,下面色较浅。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嫩茎表皮细胞外壁明显角质增厚;较老的茎有木栓层。皮层较窄,散有纤维束。维管束双韧型,外侧韧皮部较内侧韧皮部宽,外侧韧皮部纤维或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散在。木质部细胞均木化,导管单个或2个径向排列,射线宽5-6列细胞。内侧韧皮部有的细胞呈压缩状,并有厚壁性的纤维状石细胞散在;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髓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簇晶。

    粉末特征:黄棕色。①木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稍变曲,直径15-40μm,具多数人字形壁孔。②石细胞淡黄色,单个散在,短径的石细胞长方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分枝状。③纤维状石细胞长梭形,一端或两端钝尖或具短分叉,长400-900μm,直径20-140μm,孔沟明显,有的层纹隐约可见。④韧皮纤维单个或成束散在,多断碎,直径约15μm,壁厚,胞腔狭小。⑤导管多为网纹及螺纹,常破碎,直径100-200μm。⑥叶表皮组织碎片可见平轴式气孔,副卫细胞2个,保卫细胞及副卫细胞有的具明显的角质层纹理。①淀粉粒单粒,椭圆形、圆形、半圆形或类方形,直径5-15(-25)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4个分粒组成。⑧草酸钙簇晶,直径5-30μm,方晶长6-22μm,直径4-12μm。

    毒性

    钩吻的主要毒性成分为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等。其作用性质与北美钩吻中所含生物碱钩吻素甲、钩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逊,钩吻素寅对家兔之最小致死量为0.8mg/kg。中毒之主要症状为呼吸麻痹,轻者呼吸困难,重者死于呼吸停止。致死量之钩吻素乙使动物呼吸停止后,心脏仍继续跳动,呼吸之抑制并非中枢性,去大脑或切断 迷走神经均不影响钩吻素乙对呼吸的抑制。麻黄碱、印防己毒素亦无显着解救作用。另一方面,对末梢性的神经肌肉装置,并无直接麻痹作用。钩吻素乙对连神经之离体膈肌,能抑制并停止其节律收缩,与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呼吸停止后直接刺激膈神经,仍能引起膈肌收缩。此外,在动物中毒后,皆表现眼睑下垂、垂头、脚软、全身肌肉虚弱,故推测其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原之麻痹。

    化学成分

    钩吻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由其根中曾分离出7种单一的生物碱:钩吻碱子(koumine),钩吻碱丑(kouminine)即是钩吻碱(gelsemine),钩吻碱寅(kouminicine),钩吻碱卯(kouminidine),钩吻碱丙即是常绿钩吻碱(sempervirine),钩吻碱丁(koumicine),钩吻碱戊(koumidine);从茎中分离出钩吻碱子和常绿钩吻碱,从叶中分离出钩吻碱子、丑、丁和钩吻碱辰(kounidine)等[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根中除分离出钩吻碱子、钩吻碱和常绿钩吻碱外,又得到:胡蔓藤碱甲(humantenmine),胡蔓藤碱乙(humantenine),胡蔓藤碱丙(humantendine),胡蔓藤碱丁(hu-mantenrine)[2-4],阿枯米定碱(akuammidine),16-表伏康树卡平碱(16-epivocarpine),19-羟基二氢-1-甲氧基钩吻碱(19-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5],二氢钩吻碱子(dihydrokoumine)[6],19(R)-和19(S)钩吻醇碱(kouminol)[7]。从全株分得:N-去甲氧基兰金断肠草碱(N-desmethoxyrankinidine),11-羟基兰金断肠草碱(11-hydroxyrankinidine),11-羟基胡蔓藤碱乙(11-hydroxyhu-mantenine),11-甲氧基胡曼藤碱乙(11-methoxyhumantenine),胡蔓藤碱乙和丁[8],N-甲氧基九节木叶山马茶碱(Nmethoxytaberpsychine,N-methoxyanhydrovobasindiol)[9],钩吻麦定碱(gelsamydine)[10],钩吻精碱(gelselegine),11-甲氧基-19(R)-羟基钩吻精碱[11-methoxy-19(R)-hydroxygelselegine〕[11],19(R)-和19(S)-羟基二氢钩吻碱子hydroxydihydrokoumine)[12],20-羟基二氢兰金断肠草碱(20-hydroxydihydrorankinidine),N-去甲氧基胡蔓藤碱乙(N-desmethoxyhumantenine),15-羟基胡蔓藤碱乙(15-hydroxyhumantenine),钩吻模合于碱(gelsemoxo-nine)[13],钩吻内酚胺(gelsemamide),11-甲氧基钩吻内酸胺(11-methoxygelsemamide)[14],19(R)-和19(S)-羟基二氧-1-甲氧基钩吻碱(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19(R)-乙酸基二氢-1-甲氧基钩吻碱〔19(R)-acetyldihydrogelsevirine〕,19(R)-羟基二氢钩吻碱〔19(R)-hydroxydihydrogelsemine〕,钩吻碱,1-甲氧基钩吻碱(gel-sevirine)[15],19(Z)-阿枯米定碱,16-表伏康卡平碱[16]。

    药理作用

    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对于大茶药和北美大茶药之化学与药理,卅年代我国学者有较详尽的研究。钩吻素甲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但也有报告,如与阿斯匹林合用则镇痛作用增强,胜过单用时之效力,并称在临床上也获得较好效果,推荐的剂量,阿斯匹林为300-500mg,钩吻素甲为0.5-2mg。钩吻素乙对循环系统无显着作用。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此可被氯化钡、肾上腺素所拮抗,但阿托品无效。小量时引起脉搏加速,乃由于选走张力之降低,此时血压可仍无明显变化;大量时则抑制心脏而招致血压下降,降压主要由于心脏之抑制,部分也由于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的下降;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颤动。钩吻素甲能阻断电刺激心迷走神经或注射乙酰胆碱引起之降压反应。它有微弱的5-羟色胺样作用,能加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犬、兔小肠及子宫,小量略兴奋,大量抑制,乃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国产钩吻对平滑肌亦呈抑制作用,并与乙酰胆碱、氯化钡相拮抗。钩吻素甲无箭毒样作用,不麻痹神经节,亦无中枢镇静作用。国产钩吻与钩吻素甲有散大瞳孔的作用。临床上有用钩吻素甲治疗神经痛,特别是三叉神经痛,也有用其酊剂治急性脊髓灰白质炎。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甚近,故应用时需十分小心,严密观察,特别是呼吸的情况。局部可用于扩瞳,但刺激性大,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性味

    辛;苦;性温;大毒

    注意

    本品有剧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本草经集注》: 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散结消肿;止痛。主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烟熏。

    复方

    ①治疥癞:断肠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蛇退各二钱,梅片四分,松香、雄黄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岭南草药志》)②治瘰疬:断肠草根,红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捣烂,用酸醋煎一小时取起,候冷敷患处,连敷三天。 (《岭南草药志》)③治痈疮肿毒:生断肠草四两,黄糖五钱。共捣敷患处。(《广西药植图志》)④治痈疽:断肠草晒干研末后,混合凡士林,制成软膏敷患处。(《岭南草药志》)⑤治远年臁疮:鲜大茶药一斤,煎水洗患处,日洗数次,洗后将药叶一张贴疮口。(《岭南草药志》)⑥治瘭疽:大茶药叶、石灰。二味捣烂,贴患指第三节,有脓即溃,无脓即消。(《岭南草药志》)⑦治风湿关节痛:干断肠草一两,防风二钱,独活一钱。共研粗末,用纸卷烧烟熏患处。(《广西药植图志》)⑧治刀伤:断肠草捣烂,敷伤口。(《岭南草药志》)

    各家论述

    1.《本经》: 主金疮,乳CE,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

    2.《别录》: 破症积,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3.《蜀本草》: 主喉痹咽中塞、声变,咳逆气,温中。

    4.《生草药性备要》: 祛风毒,洗螆癞。

    5.《本经逢原》: 紫者破血积,青者破痰积。

    6.《岭南采药录》: 不论根茎叶,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风热毒,洗疥癞及癣。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浓汁,浸二、三次。

    7.《广西药植图志》: 捣烂外敷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梅毒恶疮,风痹;制膏敷贴消肿瘤。

    8.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攻毒拔毒,杀虫,止痒,散瘀止痛。治皮肤湿疹,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白螺蛳壳拼音注音Bái Luó Sī Ké别名白螺壳(《肘后方》)。出处《纲目》来源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于破败的墙壁内及螺壳堆积处,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净晒干。生境分布产浙江、江苏等地。原形态动物形态......
  • 《中药大辞典》:白补药拼音注音Bái Bǔ Yào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花茎状丹参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岩上。分布贵州、广西等地。原形态花茎状丹参,又名:地梗鼠尾。多年生草本。基生叶6~10枚,叶片长卵形,长3.5~......
  • 拼音注音Bái Dòu别名饭豆(《日用本草》),眉豆、白目豆、甘豆(《广州植物志》)。出处《孙真入食忌》来源为豆科植物饭豇豆的种子。生境分布我国各省都有栽培。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3出复叶,顶生小叶卵状菱形,两侧小叶斜卵形......
  • 《中药大辞典》:白豆蔻拼音注音Bái Dòu Kòu别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实。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生境分布栽培......
  • 拼音注音Bái Dòu Kòu Ké别名豆蔻壳(《饮片新参》),白蔻衣(江苏)。出处《药性切用》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壳。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豆蔻“条。性味《饮片新参》:“味微辛。“功能主治①《药性切用》:“宽胸开胃。“②《饮片新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