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拐棍竹

    《全国中草药汇编》:拐棍竹别名

    竹叶、华桔草、华桔竹叶

    来源

    禾本科拐棍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以入药。

    生境分布

    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

    性味

    甘、淡,寒。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解渴利尿。主治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少,色黄。

    用法用量

    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拐棍竹拼音注音Guǎi Gùn Zhú别名

    淡竹叶、竹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箭竹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argeria spathacea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末秋初采摘嫩叶,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2400m的山坡林缘或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箭竹 植株呈灌木状。地下茎为单轴型。竿高l-4m,节间长4-7cm,粗1.2-3mm,棕紫色,每节簇生多数小枝。叶鞘在每一具叶小枝上为少数乃至数枚,长2-3cm,无毛,常为棕红色,最上1枚常干鞘口具繸毛;叶片长6-10cm,宽6-llmm,无毛,次脉3-4对,小横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长2.5-4cm,密生偏于一侧的多数小穗,花序下托以数枚佛焰苞。因最上的苞片等长或超过花序,致使小穗从一侧外露;小穗长12-16mm,含2-4花,成熟时呈紫色或黄棕色。花期4月,果期5月。

    性味

    甘;淡;寒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解渴利尿。主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少色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态详“巴豆“条。性状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萤光。有辛灼的香气。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来源本品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粒度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显油性。贮藏置阴凉干燥处。炮制取净巴豆仁,照制霜法(附录Ⅱ D)制霜,或取仁碾细后,......
  • 《中药大辞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别名睬甲哈乌(藏名)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鳞毛蕨种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阴湿地及岩石缝中。分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
  • 拼音注音Bù Zhā Yè别名蓑衣子、破布叶、麻布叶、烂布渣、布包木、破布树、薢宝叶来源为椴树科破布叶属植物破布树Microcos paniculata.的叶。夏秋采叶,晒干。性味淡、微酸,平。功能主治清暑,消食,化痰。用于感冒,中暑,食滞......
  • 《全国中草药汇编》:布狗尾拼音注音Bù Gǒu Wěi别名兔狗尾、狐狸尾、虎尾轮、防虫草、猫上树来源豆科狸尾草属植物长穗猫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acrostachya Wal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