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广东王不留行

    别名

    薜荔果、馒头果、凉粉果、留行壳。

    英文名

    Receptaculum Fici Pumilae。

    来源

    桑科榕属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inn.的花序托。

    植物形态

    多年生木质攀援藤本。长数米至10多米,枝、叶均含白色乳汁;枝叶二型;营养枝以气根贴附在墙上或树干上,着生小型叶,叶互生,纸质或薄革质,心状卵形,基部偏斜;果枝较粗壮,通常无气根,着生的叶大而厚革质,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顶端短尖或钝,基部微心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短柔毛,基出脉3条,中脉每边有3~5条侧脉,上面凹,下而凸。网脉在下面呈蜂巢状,叶柄粗壮,托叶线状披针形,被丝质毛。夏初于游离枝上的叶腋中生出隐头花序。隐头花序托梨形、倒卵形或圆球形,顶部截平,中央有脐状凸起并穿孔,向下渐收缩联结于粗大、长0.5~1厘米的花序梗上,成熟时带紫色。瘦果细小,棕褐色,果皮薄膜质,表面富黏液。花期5~6月,隐花果成熟期10月。

    生境分布

    常攀附于残墙破壁上、老树树干上或岩石上。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摘取近成熟的隐头花序托,纵剖2瓣或4瓣,除去瘦果,晒干。

    性状

    倒卵状圆锥形或长椭圆形,多已纵切成2瓣或4瓣。纵切2瓣的呈瓢状,4瓣的呈浅槽状。外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有皱缩纹,内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间有残留的小瘦果。质脆,易折断,断面整齐。气微,味微涩。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微涩。归胃经、肝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鲜品用量100~150克,煎服,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用治瘀滞经闭,乳汁不通。

    药理作用

    抗着床;抗早孕;兴奋子宫。

    化学成分

    本品含王不留行黄酮苷、王不留行皂苷、王不留行黄酮苷、麦蓝菜咕吨酮、王不留行咕吨酮、异肥皂草苷、王不留行次皂苷、中肌醇、D-葡萄糖、芦丁、β-谷甾醇、蒲公英甾醇醋酸酯、β-香树脂醇醋酸酯等成分。瘦果含凝胶质(多糖)等。其果水浸磨汁,呈凝胶状物(白凉粉),作为夏令解暑的清凉食品。

    注意

    孕妇、血虚无瘀滞者均禁服。

    相关药方

    ①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果一两,甘草一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乳汁不下:薜荔果2个,猪前蹄1只,同煮食并饮汁。(《偏方》)

    ③治疮疖痈肿:薛荔一两,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摘录

    其他

    摘录其他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别名鱼眼木、鹊饭树来源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Baill.[F. microcarpa Bl.],以全株入药。随用随采,多鲜用。性味苦、微涩,凉。......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的枝叶。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边、灌木丛中。分布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原形态白饭树(《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金柑藤,鱼骨菜,白鱼眼、鱼眼木、白火炭、白......
  • 《中药大辞典》:白饭树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别名薏米蕴(《岭南采药录》),鱼眼报(《南宁市药物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大戟料植物白饭树的根,随时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饭树叶“条。化学成分树皮......
  •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别名云藊豆、四季豆、龙爪豆(《植物名实图考》),唐豇、隐元豆(《植物学大辞典》),云豆、六月鲜、龙骨豆、二生豆、三生豆、唐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白豆、粉豆(《陆川本草》)。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豆科......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首乌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别名山东何首乌、泰山何首乌来源为萝藦科牛皮消属植物戟叶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以块根入药。4~5月或10~11月菜块根,晒干。性味苦、甘、涩,微温。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