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芙蓉菊根

    《中药大辞典》:芙蓉菊根拼音注音Fú Rónɡ Jú Gēn出处

    《福建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芙蓉菊

    化学成分

    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和蒲公英赛醇。

    性味

    《福建中草药》:"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

    《福建中草药》:"祛风湿。治风谩关节痛,胃脘冷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芙蓉菊根拼音注音Fú Rónɡ Jú Gēn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Crossostephium出处

    出自《福建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芙蓉菊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 Ex Cham. Et Schlt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芙蓉菊 半灌木,高10-40(-60)cm。茎直立,多分枝,枝、叶具密生的白色细绒毛而呈灰绿色。叶互生;叶片狭匙形或狭倒卵形,长2-3cm,宽5-8mm,先端3-5齿裂或分裂,基部渐狭,边缘无锯齿,两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黄绿色,盘状,直径4-5mm,有梗,生枝端的叶腋,多数头状花序在枝端排成总状;总苞片2-3层,花冠先端2-3齿裂,中央的花两性,花冠先端5-短裂。瘦果有5棱角,先端有撕裂状的鳞片。花期春季。

    化学成分

    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yl ace-tate)、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和蒲公英赛醇(Taraxerol)。

    性味

    味辛;苦;性微湿

    功能主治

    祛除除湿;温中止痛。主风湿痹痛;脖腹冷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

    各家论述

    《福建中草药》:祛风湿。治风湿关节痛,胃脘冷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国药典》:萹蓄拼音注音Biǎn Xù别名扁蓄、大萹蓄、鸟蓼、扁竹、竹节草、猪牙草、道生草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叶茂......
  • 拼音注音Bì Má别名红蓖麻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种子(见“蓖麻子”)、根及叶入药。夏秋采根及叶,分别晒干或鲜用。性味叶:甘、辛,平。有小毒。根:淡、微辛,平。功能主治叶:消肿拔毒,止痒。治疮疡肿毒......
  • 《中药大辞典》:蓖麻叶拼音注音Bì Má Y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叶。性状干燥叶片大多破碎皱缩,完整者呈掌状深裂,径20~40厘米,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边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绿褐色或红褐色,下面淡绿色,主脉掌状,侧脉羽状,......
  • 《中国药典》:蓖麻子拼音注音Bì Má Zi英文名SEMEN RICINI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0.9~1.......
  • 《中药大辞典》:蓖麻根拼音注音Bì Má Gēn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根。化学成分根含反癸烯-2-三炔-4,6,8-酸甲酯、十三烯-1-五炔-3,5,7,9,11,β-谷甾醇。性味《福建中草药》:“淡,微温。“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