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钓鱼秆

    拼音注音Diào Yú Gǎn别名

    小钧鱼竿、腹水草、见毒消、一串鱼、串鱼草、小串鱼

    英文名Veronicastrum Herb出处

    出自于《草木便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宽叶腹水草或细穗腹水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eronicastrum latifolium(Hemsl).Yamazaki[Botryopleuron latifolium Hemsl.]2.Veronicastrum stenostachyum(Hemsl.)Yamazaki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林中或灌丛中有时倒挂于岩石上。

    2.生于灌丛中及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

    2.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1.宽叶腹水草,多年生草本,长达1m。根状茎极短而横走。茎细长,弓曲,顶端着地生根或节上生根,伏上部有狭棱,被倒生短卷黄毛。叶互生;具短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长3-7cm,宽2-5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截形,边缘具三角形锯齿,两面疏被短硬毛。花序腋生,9少顶生于侧枝上,长1.5-4cm;苞片条状披针形,有睫毛;花萼5深裂,裂片钻形,不等长,前面1枚最长,略短于花冠,有睫毛;花冠筒状,长5mm,淡紫色或白色,4裂,裂片短,正三角形,长不及1mm,喉部有一圈毛;雄蕊2。蒴果卵状,绿色,长2-3mm。种子卵球形,具线网纹。花期8-9月。

    2.细穗腹水草,形态与宽叶腹水草相似,唯叶片长卵形至披针形,长7-20 cm,宽2-7cm,上面仅主脉上有短毛,少全面具短毛。花序长2-8cm。

    栽培

    1.气候土壤:性喜温暖。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土地为宜。

    2.种植:主要用压条和分株繁殖。一.压条繁殖:把蔓状茎顶拉至地表,用土压好即可生根发苗,将新苗剪下后应即移植大田。二.分株繁殖:春季挖取母株分开栽种。整地后,开1.5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25cm开穴,每穴1株,盖上压实,并施人畜粪水和火灰1把,再行培土与畦面齐平。

    3.每年在5月出苗后、7月和冬季各中耕除草和追肥1次。在冬季,并需结合培上保护根芽过冬。

    药理作用

    爬岩红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

    味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行水;散瘀。主肺热咳嗽;痢疾;肝炎;水肿;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祛毒,搜风,除湿,利筋骨,行气,消瘀,生肌。治小儿惊风。

    2.《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涂烫伤,口嚼涂疮生肌。

    3.《天宝本草》:平肝,降气。治火目,云雾遮睛,螬疳,心胃气痛。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血热,行气,消水胀。治腰痛,散瘰疬。

    5.《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肺热咳嗽,蛇伤及火烫伤。

    6.治月经不通,淋病,疔疮,跌打损伤。(四川)。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扁藤拼音注音Biǎn Ténɡ别名腰带藤、羊带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扁骨风(《广西中草药》)。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葡萄科植物扁担藤的藤茎及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密林下,缠......
  • 《中药大辞典》:扁藤叶拼音注音Biǎn Ténɡ Yè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葡萄科植物扁担藤的叶。功能主治治下肢溃疡。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扁藤叶拼音注音Biǎn Ténɡ Yè英文名leaf o......
  • 拼音注音Biǎn Dòu别名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篱豆、蛾眉豆(《纲目》),凉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药品化义》),膨皮豆(《广州植物志》),茶豆(《江苏植药志》),南豆(《陆川本草》),小刀豆、树豆(《......
  • 《中药大辞典》:扁豆叶拼音注音Biǎn Dòu Yè出处《别录》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叶。化学成分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胡萝卜素含量丰富,可在10毫克%以上。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辛甜,性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治吐泻转筋,疮毒,跌打创伤。......
  • 《中药大辞典》:扁豆根拼音注音Biǎn Dòu Gēn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根。化学成分根含天门冬素酶。根瘤中含多种游离的氨基酸。功能主治治便血,痔漏,淋浊。①《滇南本草》:“治大肠下血,痔漏,冷淋。“②《生草药性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