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杜鹃

    《全国中草药汇编》:杜鹃拼音注音Dù Juān别名

    杜鹃花、红杜鹃、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

    来源

    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以根、叶入药。春末采花,夏季采叶,秋冬采根,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

    根:酸、涩,温。有毒。

    叶、花:甘、酸,平。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根:祛风湿,活血去瘀,止血。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外用治外伤出血。

    花、叶: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痒。用于支气管炎,荨麻疹;外用治痈肿。

    用法用量

    根2~3钱;花、叶3~5钱;外用适量,根研粉,叶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全国中草药汇编》:杜鹃拼音注音Dù Juān别名

    大杜鹃、四声杜鹃、小杜鹃、中杜鹃

    来源

    鹃形目杜鹃科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L.;四声杜鹃C. micropterus Gould;小杜鹃C. poliocephalus Latham;中杜鹃C. saturatus Blyth,以去内脏的全体入药。

    生境分布

    我国北部、东部及南部地区。

    炮制

    烧存性。

    功能主治

    消瘰,通便,镇咳。主治淋巴结结核,便泌,百日咳。

    用法用量

    0.5~1钱;鲜用1只。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杜鹃拼音注音Dù Juān别名

    鹈鴂(《楚辞》),巂周(《尔雅》),子巂鸟、周燕(《说文》),鶗鴂(《临海异物志》),杜宇、子规(《禽经》),谢豹(《禽经》注),怨鸟(《埤雅》),催归、阳雀(《纲目》)。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杜鹃科动物小杜鹃全体

    原形态

    体长约28厘米。嘴暗黑色,基部黄色,形细长而弯曲。眼睑黄色。颊部灰色。背部青灰色;翼长,外侧飞羽内翎有白色横纹。尾羽灰黑色,尾羽中央沿羽轴有白色小斑,在外侧者有白色横纹。腹部白色,杂有细小黑色斑纹。脚细小,黄色,对趾型。

    常栖于密林中,初夏间常昼夜啼叫。好食毛虫。不自营巢,常产卵于莺巢中孵化。夏时几遍我国东部。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皆为夏候鸟。

    性味

    《纲目》:"肉: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纲目》:"治疮痿有虫,薄切、炙热贴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杜鹃拼音注音Dù Juān别名

    鹈鴂、巂、子巂鸟、杜宇、子规、怨鸟、子归、催归、阳雀

    英文名Little cuckoo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科动物小杜鹃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lus poliocephalus Latham

    采收和储藏:夏季捕捉,捕杀后,除去羽毛及内脏,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栖于浓密的阔叶林中繁殖期也常在有柳丛或苇糖的水边高树上。不自营巢。善鸣,五声一度,鸣叫不息。以昆虫为主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夏时遍布我国东部。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为夏候鸟。

    原形态

    小杜鹃,体长约28cm左右。上体大都青灰色,但颊部灰色;眼睑黄色。尾羽灰黑色,中央沿羽轴有白色小斑,其外侧有白色横纹。下体白色,杂有细小黑色斑纹。嘴暗黑色,嘴基和下嘴黄色;跗跖、趾和爪等亦黄色。

    归经

    心经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滋养补虚;解毒杀虫;活血止痛。主病后体虚;气血不足;疮瘘;跌打肿痛;关节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2只;或烧存性,研末,每次1.5-3g。外用:适量,薄切贴敷。

    各家论述

    《本草纲目》:治疮瘘有虫,薄切、炙热贴之。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别名白旗、白鳍、白鳍豚、白江猪英文名suckling pig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储藏:白......
  • 《中药大辞典》: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别名野黄皮、鸡卵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小柑、小郎伞、搽散、野辣椒(《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生境分布生于旷野,丛林。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原形态小......
  •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别名白耳子(《贵州民间方药集》)。出处《本草再新》来源为银耳科植物银耳的子实体。4~9月间采收。以5月与8月为盛产期。采时宜在早、晚或阴雨天,用竹刀将银耳刮入竹笼中;淘净,拣去杂质,晒干或烘干。宜冷藏或贮藏于阴凉干......
  • 《中国药典》:白术拼音注音Bái Zhú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冬......
  • 拼音注音Bái Zhū Shā Lián别名朱砂莲、一点血、躲蛇生、毒蛇药、避蛇生。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背蛇生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F.Liang et S.M.Hwang采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