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刺儿菜

    《中药大辞典》:大刺儿菜拼音注音Dà Cì ér Cài别名

    大蓟,绛策尔那布(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刺儿莱全草。8~10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荒地及路旁。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被疏毛或绵毛。叶互生,基部叶具柄,上部叶基部抱茎,叶片羽状分裂有刺。头状花序大,单生或数个聚生枝端,密被绵毛;总苞片外层顶端具长刺;花红色。瘦果,冠毛羽状。

    性味

    甘苦,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消察散肿。治吐血,鼻出血,尿血,子宫出血,黄疸,疮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大刺儿菜拼音注音Dà Cì ér Cài别名

    大蓟、藏大蓟

    英文名all grass of Tibet Thistle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贡的蓟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eriophoroideum (Hook.f .)Pe-trak. [Cnicus eriophoroides Hook.f . Cirsium bolocephalum Pe-trak.]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贡山蓟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直立,粗壮,上部密被蛛丝状绵毛。茎下部和中部叶披针形或苌圆状披针形,无柄,耳状半抱茎,羽状半裂,裂片宽三角形,边缘有大小一等的齿,刺长5-15mm,两面绿色,上面疏生长3-8mm的黄色针刺,下面脉上被柔毛;上部叶条状披针形,具疏刺齿。头状花序单生或1-2个集生于枝端,球形,直径4-5cm,无梗或有短梗,基部具苞片状小叶;总苞密被蛛丝状绒毛;外层和中层总苞片卵状矩圆形,先端狭条形,背部有脊,内层渐长,条形,先端长渐尖;全为管状花,花冠暗紫色,长约3.8cm,筒部较檐部长约2倍。瘦果长圆形4.5-7mm,压扁,淡褐黑色,稍光亮;冠毛羽状,污白色,先端略粗糙。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主吐血;衄血;尿血;子宫出血;黄疸;疮前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荜茇根拼音注音Bì Bá Gēn别名荜拨没(《本草拾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荜茇的根。化学成分根含胡椒碱、荜茇明碱、荜茇明宁碱。茎含荜茇明碱。药理作用荜茇明碱有明显降低狗血压的作用,阿托品及抗组织胺药对其降压作......
  • 《全国中草药汇编》:荸荠拼音注音Bí Jì别名马蹄、乌芋、地栗、地梨、苾荠、通天草[浙江杭州]来源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el[E. tuberosa Ro......
  • 《全国中草药汇编》:菝葜拼音注音Bá Qiā别名金刚藤、铁菱角、马加勒、筋骨柱子、红灯果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根状茎。其叶也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用盐水浸泡数小时后蒸熟,晒干。夏季采叶,晒干。性......
  • 《中药大辞典》:菝葜叶拼音注音Bá Qiā Yè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菝葜“条。化学成分叶含芸香甙。性味《履巉岩本草》:“温,无毒。“功能主治治风肿,疮疖,肿毒,臁疮,烫伤。①《日华子本草》:“治风......
  • 《全国中草药汇编》:菠菜拼音注音Bō Cài来源藜科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栽培。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滋阴平肝,止咳润肠。主治高血压,头痛,目眩,风火赤眼,糖尿病,便秘。用法用量鲜品2~4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