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地笋

    《中药大辞典》:地笋拼音注音Dì Sǔn别名

    地瓜儿、地瓜(《救荒本草》),地笋子、地蚕子(《草木便方》),地藕(《分类草药性》),水三七、野三七、旱藕(《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出处

    《嘉佑本草》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根茎。秋、冬采挖。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泽兰"条。

    化学成分

    含泽兰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性味

    甘、辛,温。

    ①《嘉佑本草》:"温,无毒。"

    ②《救荒本草》:"味甘。"

    ③《纲目》:"甘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活血,益气,消水。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

    ①《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②《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

    ③《分类草药性》:"和气养血,补精固气,治女子虚弱面白。"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虚弱,补中气,消水,疗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地笋拼音注音Dì Sǔn别名

    泽兰根、地瓜儿、地瓜、地蚕子、地笋子、地藕、野三七、水三七、旱藕

    英文名Rhizome of Shiny Bugleweed, Shiny Bugleweed出处

    出自《嘉佑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笋和毛叶地笋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opus lucidus Turcz.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枯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无毛,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无毛工脉上疏生白以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mm,外面无毛,有黄色发亮的腺 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良;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无毛,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本变种与正种不同处在于:茎棱上被白色向上小硬毛,节上密集硬毛;叶披针形,暗绿色,两商渐尖,上面密被细刚毛状硬毛,下面主要在肋及脉上被刚毛状硬毛,边缘具锐齿,并有缘毛。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形似地蚕,长4-8cm,直径约1cm。表面黄棕色,有7-12个环节。质脆,断面白色。气香,味甘。

    化学成分

    1.葡萄糖(glucose),半服糖(galactose),泽兰糖(lycopose),水苏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蔗糖(sucrose)[1,2],另含虫漆蜡(laccero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3]。

    2.毛叶地笋 全草含挥发油和鞣质[4]。

    性味

    味甘;辛;性平

    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益气利水。主衄血;吐血;产后腹痛;黄疸;朋肿;带下;气虚乏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浸酒涂。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2.《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

    3.《分类草药性》:和气养血,补精固气,治女子虚弱面白。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虚弱,补中气,消水,疗白带。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ǔ Xuè Shǔ别名七叶薯、血参、七爪金龙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七叶薯蓣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esquirolii Prain et Burkill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
  • 《中国药典》:补骨脂拼音注音Bǔ Gǔ Zhī别名破故纸、和兰苋、胡韭子英文名FRUCTUS PSORALEAE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搓出果实,......
  • 拼音注音Bào Zi Yǎn Jinɡ Guǒ别名大罗伞、山豆根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纽子果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virens Kur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
  • 别名老熊花来源锦葵科豹子眼睛花Abutilon sinense Oliv.,以根皮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消炎,接骨。主治肝炎,淋巴腺炎,乳头炎,疮疖,骨折,脚癣。用法用量2钱。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治疗脚癣用酒精浸泡涂......
  • 拼音注音Bào Pí Zhānɡ别名扬子木姜子、剥皮枫、花壳柴英文名Chinese Litse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豹皮樟的根及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sea coreana Lévl.var. s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