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齿叶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齿叶草拼音注音Chǐ Yè Cǎo别名

    疗齿草

    来源

    玄参科齿叶草属植物齿叶草Odontites serotina (Lam.) Dum.,以地上全草入药。夏秋开花时采收,阴干。

    性味

    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凉血止痛。用于热性传染病,肝胆瘀热,瘀血作痛。

    用法用量

    0.5~1钱;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齿叶草拼音注音Chǐ Yè Cǎo别名

    疗齿草(《内蒙古中草药》)

    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齿叶草全草。夏、秋开花时采收,阴干。

    生境分布

    生于草原、沙质地、河岸、山阴坡草地等处。分布我国东北部至西北部。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35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全株密生伏毛。叶对生,无柄,线状披针形,先端尖,边缘有疏锯齿,稀近全缘。花在枝梢腋生呈总状;萼管状或钟状,4裂;花冠紫红色或污粉红色,筒状,盔瓣凹陷,顶部全缘或微缺,下唇近等长,3裂;雄蕊4,2长2短,藏于盔瓣下。蒴果长椭圆形或长卵形,压扁,有毛。种子多数,下垂,有纵槽。

    化学成分

    全草含桃叶珊瑚甙、齿叶草甙。还含生物碱。

    性味

    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凉血止痛。治热性传染病,肝胆瘀热,瘀血作痛。

    复方

    ①治肝火头痛,胁痛:齿叶草一钱,煎汤,每日三次服。

    ②治肝胆瘀热:齿叶草、当药、胡连、栀子各五钱,煎汤服,每日三次。(性味以下出《内蒙古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齿叶草拼音注音Chǐ Yè Cǎo别名

    疗齿草

    英文名Herb of Lateripening Bartsia出处

    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齿叶草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dontites serotina (Lam.) Dum. [Eu-phrasia serotina La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花时采收,阴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原、沙质地、河岸及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70cm。全株被巾伏而倒生的白色细硬毛。茎上部分枝,四棱形。叶对生,有时上部的互生;无柄;叶片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4。5,pam 0.3-1c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边缘疏生锯齿。穗关花序顶生;花梗极短;花萼钟状,长4-7mm,果期略增大,4裂,萼片狭三角形,被毛;花冠紫红色、紫色或淡红色,长8-10mm,外被白色柔毛,上唇直立,略呈盔状,微凹或2浅裂,裂片有时微凹;雄蕊4,二强,花药箭形,带橙红色,药室下边延成短芒。蒴果长圆形,长3-7mm,略高,先端微凹,有细硬毛。种子椭圆形,有数条纵的狭翅,长约1.5mm。花期7-8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生物碱[1],花含不烯醚萜甙:桃叶珊瑚甙(aucubin),梓醇衍生物(catapol derivatives),5-对-香豆酰基桃叶珊瑚甙(5-p-coumaroyl aucubin)即齿叶草甙(odontoside),萜甙(acyliridoids);黄酮类: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金圣草黄素(chrysoderol)及小麦黄素糖甙(tricin glycosides),金圣草黄素(chrysoderol)及小麦黄素糖甙(tricin glycosides);茎所含环烯醚萜甙的数量及含量均较花低[2]。地下部分含桃叶珊瑚及齿叶草甙[3]。

    药理作用

    全草所含桃叶珊瑚甙对小鼠有泻下作用,服后6h起效,ED50为0.39g/kg[1],并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2]。

    性味

    味苦;性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活血止痛。主温病发热;肝火头痛;胁痛;瘀血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is davidii(Roman.)Foex.[Spinovitisdavidii Roman.;Vitisarmata Dielset Gi......
  •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
  •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别名铁海棠、番鬼刺、万年刺、虎刺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茎叶。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原形态多年生肉......
  • 拼音注音Cì Liǎo别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钻、猫舌草、红火老鸦酸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除去泥土晒干。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治......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藜拼音注音Cì Lí别名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鸡冠冠草、刺穗藜来源藜科藜属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Teloxys aristata (L.) Moq.],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