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秘鲁香胶

    《中药大辞典》:秘鲁香胶拼音注音Bì Lǔ Xiānɡ Jiāo别名

    拔尔撒摩(《纲目拾遗》),百露拔尔撒摩(《植物学大辞典》)。

    出处

    《药用植物学》

    来源

    为豆科植物秘鲁香胶树树脂。通常在冬季采集。采集时用棒击伤树身,使内部组织损伤而产生香树脂道,然后将伤部木栓层除去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数日后香树脂即行渗出,通常以布吸取。约隔七日,再以火熏之,即可渗出多量香树脂。最后,除去枫皮,使木质部露出,用同法采收,则该部香树脂于一个半月内完全渗出。以后再于伤口上部如前处理。将吸取香树脂的布片放于水中煮沸与绞压,则香树脂沉入水底,除去水分与杂质即得。

    生境分布

    分布美洲中部太平洋沿岸萨尔瓦多及洪都拉斯的森林地带。

    原形态

    乔木,高达30米。幼枝的皮部有树脂道,但早脱落,树干则全无树脂道。单数羽状复叶,小叶9~13,椭圆形,先端渐尖,全缘。总状花序腋生;花白色。荚果黄色。

    性状

    为浓厚的油状体,褐赤色乃至暗褐色,薄层则透明,呈红棕色,无粘着性及牵丝性。香气似香荚醛。味初无而后苦辛。呈酸性反应。比重为1.135~1.160。

    化学成分

    含苯甲酸苄南和桂皮酸苄酯56~70%,树脂约28%,游离桂皮酸10%。树脂为苯甲酸和桂皮酸的酯类。挥发油含多量橙花叔醇。

    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之油有消毒作用,油树脂部分能促进组织修复,树脂还有局部保护而减轻炎症的作用,因而可用于皮肤、粘膜的慢性炎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并能促进溃疡,创伤的愈合(与蓖麻油混合作敷料应用于创面)。还可治疗某些皮肤的真菌感染,也有局部应用或内服(乳剂)治疗结核者(皮肤或喉结核)。内服之效果可疑,局部应用有时有些刺激性。体外试验,对阴道毛滴虫有些作用。所含的桂皮酸及其衍化物的单季铵盐有箭毒样作用。

    功能主治

    ①《坤舆图说》:"敷诸伤损,涂痘不瘢。"

    ②徐·赵《生药学》:"内服(0.2~1毫升)为杀菌剂及祛痰剂,外用为皮肤杀虫剂,对疥疮、钱癣效用尤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秘鲁香胶拼音注音Bì Lǔ Xiānɡ Jiāo别名

    拔尔撒摩、秘鲁香、秘鲁香脂。

    英文名Peru Smelling Glue出处

    出自《药用植物学》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秘鲁香胶树的树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oxylon pereirae(Royle)Klotzsch

    采收和储藏:通常在冬季采集。采集时用棒击伤树干,使内部组织损伤而产生香树脂道,然后将木栓层除去长约30cm,宽约15cm,数日后香树脂即渗出,以布吸取。1星期后再以火熏之,即可渗出多量香树脂。最后,除去树皮,使本质部露出,用同法采收,则该部香树脂于一个半月内完全渗出。以后再于伤口上部如前法采收。将收取香树脂的布片放于水中煮沸并绞压,则香树脂沉入水底,除去水分与杂质即得。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台湾有引进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美洲中部太平洋沿岸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期的森林地带。

    原形态

    秘鲁香胶树 乔木,高在30m。幼枝的皮部有树脂道,但早脱灌,树干则全无树脂道。叶互生,有柄;奇数羽状复叶,小叶9-13,顶生小叶有明显的柄,侧生小叶具短柄,叶片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侧脉明显。总状花序腑生,有花多朵,花白色。荚果有柄,近长圆形,黄色。

    性状

    为浓厚的油状体,褐赤色乃至暗褐色,薄层则透明,呈红棕色,无粘着性及牵丝性。香气似香荚醛。味初无而后苦辛。呈酸性反应。比重为1.135-1.16O。

    化学成分

    树脂中含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桂皮酸苄酯(benzyl cinnamate)及桂皮酸(cinnamic acid)。油中含橙花叔醇(nerolidol)。树干软材含消旋7-羟基-4'-甲氧基异黄烷酮(7-hydroxy-4'-methoxyisoflavanone),消旋7,3'-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烷酮(7,3'-dihydroxy-4'-methoxyisoflavanone),2-(2',4'-二羟基苯基)5,6-二甲氧基苯并呋喃[2-(2',4'-dihydroxyphenyl)-5,6-dimethoxybenzofuran],卡布留文(cabreuvin),阿佛洛莫生(afrormosin),谷甾醇(sitosterol),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3’-羟基刺芒柄花素(3'-hydroxyformononetin),3’-羟基-8-O-甲基雷土生(3’-hydroxy-8-O-methylretusin),右旋去甲基高紫檀素(demethylhomopterocarpin),3-羟基-9-甲氧基香豆雌烷(3-hydroxy-9-methoxycoumestan),3-羟基-8,9-二甲氧基香豆雌烷(3-hydroxy-8,9-dimethoxycoumestan)和消旋7,4'-二羟基黄烷酮(7,4’-dihy-droxyflavanone)。

    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之油有消毒作用,油树脂部分能促进组织修复,树脂还有局部保护而减轻炎症的作用,因而可用于皮肤、粘膜的慢性炎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并能促进溃疡、创伤的愈合(与蓖麻油混合作敷料应用于创面)。还可治疗某些皮肤的真菌感染,也有局部应用或内服(乳剂)治疗结核者(皮肤或喉结核)。内服之效果可疑,局部应用有时有些刺激性。体外试验,对阴道毛滴虫有些作用。所含的桂皮酸及其衍化物的单季铵盐有箭毒样作用。

    归经

    心;肺;肝经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目咳祛痰;解毒杀虫。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痘疹;湿疹;皮肤伤损;疮疖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树脂0.2-1ml。外用:适量,涂擦。

    各家论述

    1.《坤舆图说》:敷诸伤损,涂痘不瘢。

    2. 徐赵《生药学》:内服(0.2-1ml)为杀菌剂及祛痰剂,外用为皮肤杀虫剂,对疥疮、钱癣效用尤着。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Lán Huā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白兰花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helia alba DC.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摘,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适生了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疏松的土壤。资源分布:找......
  • 拼音注音Bái Lěnɡ Cǎo别名痨伤药、冷水七、冷水丹、红冷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细柄凤仙花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leptocaulon Hook.f.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根及根茎,洗净,鲜用......
  • 别名酸胖、哈尔马格、唐古特白刺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甘青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性味甘、酸,温。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感冒,......
  • 《中药大辞典》:白刺花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别名白花刺(《贵州草药》),苦刺花(《文山中草药》)。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
  • 《中药大辞典》:白刺花叶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 Yè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刺花“条。化学成分叶含香叶木甙。性味《贵州草药》:“苦,平。“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治毒肿。“用法用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