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斑鸠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斑鸠菊别名

    豆腐渣树、聋耳朵树、鸡菊花

    来源

    菊科斑鸠菊Vernonia esculenta Hemsl.[V. papillosa Franch.],以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云南、贵州。

    性味

    甘、涩,温。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主治阑尾炎,疮疖。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研粉,调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斑鸠菊拼音注音Bān Jiū Jú别名

    豆腐渣树、聋耳朵树、鸡菊花、火炭树、火炭叶、火烧叶、火烫叶、火藤菊

    英文名Edible Ironweed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斑鸠菊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nonia esculenta Hemsl.[V. papil-lasa Franc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700m的山坡阳处、草坡灌丛、山谷疏林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斑鸠菊 灌木或小乔木,高2-6m。枝圆柱形,多少具棱,小枝被灰白色密柔毛。叶互生;叶柄粗壮,长1-1.5cm,有灰白色密柔毛;叶片卵状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23cm,宽2-8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宽楔形,全缘,少有波状,侧脉9-13对,弧状伸向边缘,细脉网状,叶脉在下面明显突起,上面暗绿色,有乳头状突起,稍粗糙,下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两面均有亮腺点,纸质。头状花序多数,径2-4mm,具5-6个花,在枝端或上部叶腋排列成密或较密的宽圆锥花序;花序梗细,长2-5mm,或近无柄,被密绒毛;总苞倒锥状,径2-3mm,基部尖,总苞片少数,革质,约4层,外层小,近圆形或卵形,内层较大,长圆形,先端钝,外面密生短柔毛;花托小,具窝孔;花淡紫红色,花冠管状,长约7mm,具腺,向上部稍扩大,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外面具腺。瘦果近圆柱形,稍压扁,淡黄褐色,长约3mm,稍具棱,被短疏毛或腺点;冠毛2层,白色或污白色,外层短,内层糙毛状,长6-7mm。花期7-12月。

    性味

    味甘;涩;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主阑尾炎;疮疖;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各家论述

    《云南药用植物名录》:用于阑尾炎、疮疖。叶:治疗烫火伤。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Lǎn Gēn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根。功能主治清咽,解毒,利关节。治咽喉肿痛,脚气,筋骨疼痛。①《岭南采药录》:“治脚气,白浊。“②《泉州本草》:“治关节风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
  • 拼音注音Bái Lánɡ Pí别名色告白、榔皮树。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绒毛苹婆的树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rculia villosa Roxb.[Sterculia lantsangensis Hu]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檀拼音注音Bái Tán别名野荞面根、大撵药、地胡椒、乌子树来源山矾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台湾、云南。性味苦、涩,微寒。功能主......
  • 拼音注音Bái Tán Gēn别名砒霜子、蛤蟆涎(《浙江中药资源名录》)。出处《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来源为山矾科植物白檀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间。分布于华北、华中及华南各地。原形态落叶灌木或乔木。嫩枝和叶背通常疏生白色毛。叶纸质,卵状椭圆形......
  • 别名野蔷薇来源蔷薇科白残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药。生境分布华东。性味苦、涩,寒。功能主治花:清暑热,化湿浊,顺气和胃。主治暑热胸闷,口渴,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