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素问要旨论》 补泻生脉法(新添)

    作者: 刘完素

    惟针补泻,最为急用,偏取一脏,不防他脏也。假令治心者,根据前说,左手扪背穴,第三椎两傍各一寸半,捻定其穴。先以六字气法调和阴阳,泻者先呵气七口,次呼气五口,次吁气九口,次吹气六口,次气八口,自穴内气至,然后诊之,脉当高现。补者先呼气一口,气尽下针。先以缓缓入针二分,候气至而推而内之,而候脉大得气。左手按穴,吸气一口,缓缓出针。气尽针出,勿令真气随针出,以左手闭其穴,名曰补。次针阴跷穴,乃曰阴中生阳也,即左手先应也,次针阳跷穴,乃曰阳中生阴也,右手脉应,后再针左边心穴,而胃气和也,即病愈。凡用针者,甲子日子时,乙丑日丑时,丙寅日寅时,丁卯日卯时,补泻最验。余准此也。十二穴,肺三憔,心五憔,肝九憔,胆十,脾十一,胃十二,三焦十三,肾十四,大肠十六,小肠十八,膀胱十九,白环二十,其穴皆在脊背骨傍一寸半。阳跷者,申脉二穴,在外踝下赤白肉际中,针入三分。阴跷者,照海二穴,在内踝下赤白肉际中,针入三分。

更多中医书籍
  •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作者:
  • 作者:
    凌晓五
  • 作者:
    不详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
    龚庆宣
  • 作者:
    张振鉴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