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神农本草经读》 橘皮

    作者: 陈修园

    气味苦辛、温,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陈修园曰∶橘皮气温,禀春气而入肝;味苦入心;味辛入肺。胸中为肺之部位,唯其入肺,所以主胸中之瘕热逆气;疏泄为肝之专长,唯其入肝,所以能利水谷;心为君主之官,唯其入心,则君火明而浊阴之臭气自去。又推其所以得效之神者,皆其下气之功也。总结上三句,古人多误解。

    又曰∶橘皮筋膜似脉络,皮形似肌肉,宗眼似毛孔。人之伤风咳嗽,不外肺经;肺主皮毛,风之伤人,先于皮毛,次入经络而渐深;治以橘皮之苦以降气,辛以发散;俾从脾胃之大络,而外转于肌肉毛孔之外,微微从汗而解也。若削去筋膜,只留外皮,名曰橘红,意欲解肌止嗽,不知汗本由内而外,岂能离肌肉经络而直走于外?雷去白留白之分,东垣因之,何不通之甚也!至于以橘皮制造为酱,更属无知妄作。查其制法∶橘皮用水煮三次极烂,嚼之无辛苦味,晒干,外用甘草、麦冬、青盐、乌梅、元明粉、硼砂,熬浓汁浸晒多次,以汁干为度。又以人参、贝母研末拌匀,收贮数月后用之。据云能化痰疗嗽,顺气止渴生津。而不知全失橘皮之功用。橘皮治嗽,妙在辛以散之,今以乌梅之酸收乱之;橘皮顺气,妙在苦以降之,今以麦冬、人参、甘草之甘壅乱之;橘皮妙在温燥,故能去痰宽胀,今以麦冬、贝母、元明、硼砂、青盐之咸寒乱之;试问橘皮之本色何在乎?余尝究俗人喜服之由,总由入口之时得甘酸之味,则满口生津;得咸寒之性,则坚痰暂化;一时有验,彼此相传,而阴被其害者不少也。法制半夏,亦用此药浸造,罨发黄衣收贮,贻害则一。

更多中医书籍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张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