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苦、酸,性微寒,无毒。入肺、脾、肝三经。恶石斛、芒硝。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煨熟,酒焙。
养血敛阴,柔肝定痛。通补奇经,女科必用。
敛肺而主胀逆喘咳,腠理不固;安脾而主中满腹痛、泻痢不和;制肝而主血热目疾,肋下作疼。
收敛下降,适合秋金,故气宁而汗止,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功能颇多,一言以蔽之,敛气凉血而已矣。
李时珍曰∶“芍药,同白术补脾,同芎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及腿酸拘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张元素曰∶“其用凡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本草求真》曰∶“血盛于气,则血凝而不行;气盛于血,则血燥而益枯。血之盛者,必赖辛为之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
芍药之性,未若芩连之苦寒,而寇氏云∶“减芍药以避中寒”。丹溪云∶“产后勿用
芍药,恐酸寒伐生生之气。”嗟乎,药之寒者,行杀伐之气,违生长之机,虽微寒如芍
药,古人犹谆谆告戒,况大苦大寒之药,其可肆用而莫之忌耶。
《审视瑶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着。六卷,首一卷。 先总论,次方论。论述 108 证及其治法方剂,并述眼科手术方法,附有医案、图说、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龚廷贤(子才、云林)着。十卷,分为十集。首集为诊治诸论,次为诸病的辨证施治。
味苦、酸,性微寒,无毒。入肺、脾、肝三经。恶石斛、芒硝。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煨熟,酒焙。
养血敛阴,柔肝定痛。通补奇经,女科必用。
敛肺而主胀逆喘咳,腠理不固;安脾而主中满腹痛、泻痢不和;制肝而主血热目疾,肋下作疼。
收敛下降,适合秋金,故气宁而汗止,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功能颇多,一言以蔽之,敛气凉血而已矣。
李时珍曰∶“芍药,同白术补脾,同芎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及腿酸拘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张元素曰∶“其用凡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本草求真》曰∶“血盛于气,则血凝而不行;气盛于血,则血燥而益枯。血之盛者,必赖辛为之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
芍药之性,未若芩连之苦寒,而寇氏云∶“减芍药以避中寒”。丹溪云∶“产后勿用
芍药,恐酸寒伐生生之气。”嗟乎,药之寒者,行杀伐之气,违生长之机,虽微寒如芍
药,古人犹谆谆告戒,况大苦大寒之药,其可肆用而莫之忌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