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荆芥透肌解表,散痧毒。痧筋隐隐不发者,非此不现。用四分至八分止。
防风透肌发表,为臣使之助。寒热往来,痧毒壅滞郁遏不发者,非此不清。用三分至七分止。
羌活痧症忌其发表太过,若头痛或又因受寒而起,更兼痧症,欲用之引太阳经。止许用半分至二分。
连翘消痧毒,解诸经火邪,清热而不滞,治痧之要药也。用七分至一钱。
陈皮、青皮陈行痧气,青伐肝气。痧气壅阻郁结不行者,非此不利。用六分至一钱。
枳壳、枳实破痧气、驱毒瓦斯、除胀气、下食气,积滞壅塞者,非此不开。但枳壳性缓,枳实性速,各有所宜。
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桃仁破瘀活血。痧为血阻,非此不流;痧为血滞,非此不顺。去皮而用,为皮味涩而阻血路也。用七分至一钱六分。
秦艽活血驱风消痧毒。筋骨疼痛,壮热不清者,非此不解。用三分至六分。
川芎上行头目,头角骨痛者必需;下通血海,肝脏不华者当用。用一分至三分,止恐提痧气上腾也。
桔梗入肺经为诸药之舟楫,其性上而复下,故能引枳壳破胸中至高之气。用六分至八分。
香附行血中之气,恐其香燥须用便制∶欲其行血,必要酒炒;取其敛血在乎醋炒。用三分至八分。
木香行滞气、燥湿气、驱寒气、开郁气、散结气,痧后腹痛不解者,此要药也。用一分至三分止。
檀香痧后心腹疼痛不休,胸胁胀闷,寒凝气滞,得此而抒者,痧之始发当知忌用。用一分至三分。
砂仁顺气开郁,散痧消食,此始终之可用之要药也。用三分至一钱。
穿山甲土炒为末,透痧消痰,破痧托毒,善走经络之神剂也,故经络有诸药所不到者,非此不达。用一分至五分。
童便解痧毒,消痰降火最速。定痛治血痢,痢下血水,诸药莫及。
天蚕能治血分之痰,佐山甲透经络,以破瘀毒。用须炒末。自一分至二分。
乌药善行周身之气,凡痧气阻滞者,得此无处不到。用三分至五分。
红花、金银花、茜草活血,解痧毒。用六分至一钱。
山楂、卜子、麦芽、神曲痧为食壅,取其善消而不暴也。
大黄大便不通,痧气闭塞,非此不能攻而下之。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木通、车前、泽泻痧气郁阻,小便不利,在所当求。若热郁太重,不因小水,更在所禁。用二分至五分。
黄连、黄芩冷性凝滞,痧中忌用。用须酒炒或姜汁制。
生地凉血。血瘀者,非其所宜。
熟地、白芍补血敛血,痧所大忌。
参、 、白术、山药用之恐补毒瓦斯,痧所大禁。
甘草用之恐成痧块难治,在所忌用。
白茯苓恐其渗湿,实其痧气,俱在禁例。
细辛透窍、破血、散痧之要药也。用七分至一钱。
姜黄其性虽温,善能消痰下气,破恶血。用二分至四分。
贝母川者专消热痰,土者兼破瘀血。用一钱至一钱五分。
白芥子胁下之痰,非此不达。用四分至六分。
半夏、白芷、苍术性燥忌用。
竹沥性寒,忌用。用须姜汁,方走经络。
雄黄、牛黄、胆星、天竹黄消痰丸中宜用。
麝香开窍散痧,功亦甚大。
当归头身尾各有所宜,用须斟酌。
柴胡和解表里,专治少阳胆经寒热往来。用六分至一钱。
干葛散阳明胃经之邪,兼能解渴。用六分至八分。
前胡疏风,消痰,治嗽,表热者,宜用。用六分至八分。
桑皮治嗽泻肺。用四分至八分。
兜苓泻肺嗽。用三分至五分。
杏仁泻肺,润肠胃,利气,消痰涎。去皮尖用。用四分至一钱。
麦冬 天冬润肺、消痰。一治其本,一治其标,去心用之。用七分至一钱五分。
山棱、蓬术食积心疼,痧毒阻滞痞闷者。宜用六分至八分。
五灵脂善消宿血,血块凝滞不散,非此不破。用五分至八分。
龟甲去两肋,酥炙为末。破宿血胜于灵脂。在胸者用上半截,在下者用下半截。
苏木败恶血新瘀者,莫及。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玄胡索活血行气,气血凝滞作痛。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香薷通上彻下,利水气,治暑气之要药。用五分至一钱。
紫朴宽中治呕,消痰下气。用六分至八分。
牛膝活血,引痧气下行。用八分至二钱。
木瓜五味子 酸敛忌用。
升麻禁用,恐提痧气上升,而难遏也。
肉桂 附子 吴茱萸禁用,恐助痧毒立刻有变也。
干姜过服寒冷之水,宜少用之,善散寒气也。若用之不当,亦能助热毒,当忌。
麻黄发表太过禁用。
簿菏辛凉利窍,消肿解毒,清气清喉。用五分至一钱。
紫苏疏风顺气。身热当用三分至六分。
明矾解痧毒,消痰定痛。用之探吐宿食甚妙。
玄参清气消痰,滋阴润肺。但色黑止血,痧有瘀血忌用。
花粉性沉寒,止渴。痧毒未清者忌用,恐凝滞痧气也。
角刺透毒,能引诸药至于痧毒血瘀之所,立奏其功。
牛蒡子解痧毒,清喉,痧中要药。用七分至一钱。
乳香消瘀血而不伤新血。痧症用之以治血结。用五分至一钱。
黑砂糖活瘀血,解痧毒,故瘀血作痛者,得此则安。
没药痧痛用之破瘀血。用四分至一钱。
食盐解痧毒,定痛,用之吐去新食。
芋艿治痧热,解毒。有痧患者,食之甘美。
晚蚕沙解痧毒,治热。
阿魏破积聚,逐恶血,其功甚大。
大麻仁消大肠肠胃燥结者,宜用。
其中分数,如遇西北强壮人,当加一二三倍,不可执一。
荆芥透肌解表,散痧毒。痧筋隐隐不发者,非此不现。用四分至八分止。
防风透肌发表,为臣使之助。寒热往来,痧毒壅滞郁遏不发者,非此不清。用三分至七分止。
羌活痧症忌其发表太过,若头痛或又因受寒而起,更兼痧症,欲用之引太阳经。止许用半分至二分。
连翘消痧毒,解诸经火邪,清热而不滞,治痧之要药也。用七分至一钱。
陈皮、青皮陈行痧气,青伐肝气。痧气壅阻郁结不行者,非此不利。用六分至一钱。
枳壳、枳实破痧气、驱毒瓦斯、除胀气、下食气,积滞壅塞者,非此不开。但枳壳性缓,枳实性速,各有所宜。
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桃仁破瘀活血。痧为血阻,非此不流;痧为血滞,非此不顺。去皮而用,为皮味涩而阻血路也。用七分至一钱六分。
秦艽活血驱风消痧毒。筋骨疼痛,壮热不清者,非此不解。用三分至六分。
川芎上行头目,头角骨痛者必需;下通血海,肝脏不华者当用。用一分至三分,止恐提痧气上腾也。
桔梗入肺经为诸药之舟楫,其性上而复下,故能引枳壳破胸中至高之气。用六分至八分。
香附行血中之气,恐其香燥须用便制∶欲其行血,必要酒炒;取其敛血在乎醋炒。用三分至八分。
木香行滞气、燥湿气、驱寒气、开郁气、散结气,痧后腹痛不解者,此要药也。用一分至三分止。
檀香痧后心腹疼痛不休,胸胁胀闷,寒凝气滞,得此而抒者,痧之始发当知忌用。用一分至三分。
砂仁顺气开郁,散痧消食,此始终之可用之要药也。用三分至一钱。
穿山甲土炒为末,透痧消痰,破痧托毒,善走经络之神剂也,故经络有诸药所不到者,非此不达。用一分至五分。
童便解痧毒,消痰降火最速。定痛治血痢,痢下血水,诸药莫及。
天蚕能治血分之痰,佐山甲透经络,以破瘀毒。用须炒末。自一分至二分。
乌药善行周身之气,凡痧气阻滞者,得此无处不到。用三分至五分。
红花、金银花、茜草活血,解痧毒。用六分至一钱。
山楂、卜子、麦芽、神曲痧为食壅,取其善消而不暴也。
大黄大便不通,痧气闭塞,非此不能攻而下之。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木通、车前、泽泻痧气郁阻,小便不利,在所当求。若热郁太重,不因小水,更在所禁。用二分至五分。
黄连、黄芩冷性凝滞,痧中忌用。用须酒炒或姜汁制。
生地凉血。血瘀者,非其所宜。
熟地、白芍补血敛血,痧所大忌。
参、 、白术、山药用之恐补毒瓦斯,痧所大禁。
甘草用之恐成痧块难治,在所忌用。
白茯苓恐其渗湿,实其痧气,俱在禁例。
细辛透窍、破血、散痧之要药也。用七分至一钱。
姜黄其性虽温,善能消痰下气,破恶血。用二分至四分。
贝母川者专消热痰,土者兼破瘀血。用一钱至一钱五分。
白芥子胁下之痰,非此不达。用四分至六分。
半夏、白芷、苍术性燥忌用。
竹沥性寒,忌用。用须姜汁,方走经络。
雄黄、牛黄、胆星、天竹黄消痰丸中宜用。
麝香开窍散痧,功亦甚大。
当归头身尾各有所宜,用须斟酌。
柴胡和解表里,专治少阳胆经寒热往来。用六分至一钱。
干葛散阳明胃经之邪,兼能解渴。用六分至八分。
前胡疏风,消痰,治嗽,表热者,宜用。用六分至八分。
桑皮治嗽泻肺。用四分至八分。
兜苓泻肺嗽。用三分至五分。
杏仁泻肺,润肠胃,利气,消痰涎。去皮尖用。用四分至一钱。
麦冬 天冬润肺、消痰。一治其本,一治其标,去心用之。用七分至一钱五分。
山棱、蓬术食积心疼,痧毒阻滞痞闷者。宜用六分至八分。
五灵脂善消宿血,血块凝滞不散,非此不破。用五分至八分。
龟甲去两肋,酥炙为末。破宿血胜于灵脂。在胸者用上半截,在下者用下半截。
苏木败恶血新瘀者,莫及。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玄胡索活血行气,气血凝滞作痛。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香薷通上彻下,利水气,治暑气之要药。用五分至一钱。
紫朴宽中治呕,消痰下气。用六分至八分。
牛膝活血,引痧气下行。用八分至二钱。
木瓜五味子 酸敛忌用。
升麻禁用,恐提痧气上升,而难遏也。
肉桂 附子 吴茱萸禁用,恐助痧毒立刻有变也。
干姜过服寒冷之水,宜少用之,善散寒气也。若用之不当,亦能助热毒,当忌。
麻黄发表太过禁用。
簿菏辛凉利窍,消肿解毒,清气清喉。用五分至一钱。
紫苏疏风顺气。身热当用三分至六分。
明矾解痧毒,消痰定痛。用之探吐宿食甚妙。
玄参清气消痰,滋阴润肺。但色黑止血,痧有瘀血忌用。
花粉性沉寒,止渴。痧毒未清者忌用,恐凝滞痧气也。
角刺透毒,能引诸药至于痧毒血瘀之所,立奏其功。
牛蒡子解痧毒,清喉,痧中要药。用七分至一钱。
乳香消瘀血而不伤新血。痧症用之以治血结。用五分至一钱。
黑砂糖活瘀血,解痧毒,故瘀血作痛者,得此则安。
没药痧痛用之破瘀血。用四分至一钱。
食盐解痧毒,定痛,用之吐去新食。
芋艿治痧热,解毒。有痧患者,食之甘美。
晚蚕沙解痧毒,治热。
阿魏破积聚,逐恶血,其功甚大。
大麻仁消大肠肠胃燥结者,宜用。
其中分数,如遇西北强壮人,当加一二三倍,不可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