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征要》 (二)搜逐风寒湿

    作者: 李中梓

    味苦、甘,性平,无毒。入小肠、膀胱、肝、肾四经。

    风寒湿痹,筋骨挛疼。头旋掉眩、颈项难伸。

    本入手足太阳表里引经,又入足少阴、厥阴。小无不入,大无不通。故既散八风之邪,兼利百节之痛。时珍曰∶“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中土产者为独活,色黄气细,可理伏风。西羌出者为羌活,色紫气雄,可理游风。”

    独活、羌活,皆主风疾,若血虚之头痛及遍身肢节痛,误用风药,反致增剧。

    味苦,性温,无毒。入膀胱经。忌茶茗、面。

    宣五脏而疗痛风,去冷滞而行痰水。

    此风药之善走者也。威者,言其猛烈,灵者,言其效验。

    威灵仙,大走真气,兼耗人血,不得已而后用之,可也。

    味苦、辛,性寒,无毒。入膀胱经。恶细辛。畏萆、女菀、卤碱。

    止痹痛,利关节。祛下焦之湿,泻血分之热。理水肿香港脚,通二便闭结。

    防己分木汉二种。木者专风,汉者专水。

    东垣云,防己大苦大寒,泻血中湿热,亦瞑眩之药也。服之使人身心烦乱,饮食减

    少,

    惟湿热壅遏,及香港脚病,非此不效。若虚人用防己,其害有三∶谷食已亏,复泄大便,

    重亡

    其血,一也;渴在上焦气分,而防己乃下焦血分,二也;伤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

    便黄

    赤,禁用血药,三也。

    味苦,微辛,性平。

    祛风湿,活络脉。关节疼痛,肢体麻木。

    此草治风寒湿痹,平稳可取。

    味苦,性平,无毒。入脾、胃二经。

    除风湿之害,理腰膝之疼。可涂疥癣,亦治牙虫。

    腰膝痛非风湿者,不宜用。治癣治牙,须与他药同行。

    俗名斑根。味苦,性平,无毒。

    活血定痛,清利湿热。久患痹症,更番历节。变形僵硬,可使灵活。用以泡酒,内饮外擦。

    手足漫肿,熬汤浸渍。

    孕妇忌用。

    味辛、苦,性微温。入心,肾二经。

    祛风湿,通络道。可舒筋,能理气。关节疼痛频作,腰膝屈伸欠利。

    此藤亦能治跌仆损伤。

    味辛,性温,无毒。胫骨最良。酥炙。

    壮筋骨,而痿软可起,搜毒风,而挛痛堪除。

    风从虎,虎啸而风生。故骨可以入骨而搜风也。

    古名鲮鲤甲。味咸,性寒,有毒。炙黄。

    搜风逐痰,破血开气。疗蚁绝灵,截疟疾至妙。治肿毒,未成即消,已成即溃。理痛痹,在上则升,在下则降。

    穴山而居,寓水而食,能走窜经络,无处不到,直达病所成功,患病在某处,即用某处之甲,此要诀也。性猛,不可过服。

    味咸,性温,有毒。去头尾,酒浸三宿。皮骨俱有大毒,应去尽。

    主手足瘫痪,及肢节软疼,疗口眼歪斜,及筋脉挛急。厉风与破伤同宝,急惊与慢惊共珍。

    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家要药,内达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服者大忌见风。

    产蕲州者,最佳,然不可多得。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下有二十四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有爪甲,长一二分,肠如连珠,眼光如生。产它处者,或两目俱闭,或一开一闭也。

    白花蛇,性走窜有毒,惟真有风者宜之。若类中风属虚者大忌。乌稍蛇,大略相

    同。但

    无毒而力浅,色黑如漆,尾细有脊者良。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