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征要》 (二)清化热痰

    作者: 李中梓

    味甘、微苦、酸,性寒,无毒。入心、脾二经。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燥得以润,痰可以清。排脓散肿,利膈清心。止渴退烦热,通乳生唾津。消瘀血,催月经。

    消痰解热,是其职专,通经者,非若桃仁姜黄之直行血分,热清则血不瘀耳。旧称补虚,亦以热退为补,不可不察。耳聋未久者,可用酿酒,饮之有益。

    天花粉禀清寒之气,脾胃虚寒及泄泻者忌用。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胃二经。姜汁为使。

    痰在皮里膜外者,直达以宣通。痰在经络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失音不语偏宜,肢体挛蜷决用。

    竹沥滑肠,脾虚泄泻者勿用。惟痰在皮里膜外,经络肢节者相宜。若寒痰、湿痰与食积痰勿用。

    味甘,性平。入心、肺、肝诸经。

    除风热,开经络。行血气,导痰涎。去胸中烦闷,治头风眩晕。大人中风失音,小儿心热惊痫。

    牡荆,俗名黄荆。截取尺余架砖上,中间火炙,两头以器承取,即得。

    李时珍云∶“荆沥∶化痰去风为妙药。”千金翼方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合计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朱震亨云∶“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用荆沥”。

    味咸,性平,无毒。入肺经。

    清金降火,止浊治淋。积块老痰逢便化,瘿瘤结核遇旋消。

    海石乃水沫结成,体质轻飘,肺家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治证如上。

    多服损人气血。

    味咸,性平。入肝经。火,水飞。

    化顽痰癖结,行食积停留。

    痰见青礞,即化为水。脾虚者大忌。

    即蚶壳也。味咸,性平,无毒。火,醋淬,研。

    消老痰至效,破血癖殊灵。

    咸走血而软坚,故主治如上。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