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瘟疫鲜有不渴者,故弗可以不讲也。邪在表则不渴,在里则渴。三阳虽亦有渴症,但不如三阴之甚也。故太阴腹满嗌干,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厥阴则消渴矣。(饮水多,而小便少,热能消水故也。)瘟病之渴,一于为热,初传则热微而渴微,传深则热甚而渴甚,但未有不见兼症而独渴者。
施治当先问其所饮欲冷欲热,欲多欲寡。(饮多饮冷属热。)更须审其表里经脏,曾否汗下。于瘟疫初起及九传与六经治法中,细寻症脉,斟酌用药。第治其瘟邪,而渴自除矣。倘不应,当于伤寒发渴条中采取施治。所最要者,饮水常使不足,毋令有余。不甚渴而多饮则悸动支结,喘咳、KT (同噎。)哕,肿满泄泻,小便不利诸症起矣。然又不可禁饮。凡瘟症有欲愈而思饮者,盖得水则能和胃气而汗解也。禁饮多致闷乱不救。
《脾胃论》(公元 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瘟疫鲜有不渴者,故弗可以不讲也。邪在表则不渴,在里则渴。三阳虽亦有渴症,但不如三阴之甚也。故太阴腹满嗌干,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厥阴则消渴矣。(饮水多,而小便少,热能消水故也。)瘟病之渴,一于为热,初传则热微而渴微,传深则热甚而渴甚,但未有不见兼症而独渴者。
施治当先问其所饮欲冷欲热,欲多欲寡。(饮多饮冷属热。)更须审其表里经脏,曾否汗下。于瘟疫初起及九传与六经治法中,细寻症脉,斟酌用药。第治其瘟邪,而渴自除矣。倘不应,当于伤寒发渴条中采取施治。所最要者,饮水常使不足,毋令有余。不甚渴而多饮则悸动支结,喘咳、KT (同噎。)哕,肿满泄泻,小便不利诸症起矣。然又不可禁饮。凡瘟症有欲愈而思饮者,盖得水则能和胃气而汗解也。禁饮多致闷乱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