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贯鬲。布胸内。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阳明。常与营卫俱行。主纳而不出也。中焦之气。亦并于胃口。
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
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泻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诊其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详.二十卷.自医工论至疵靥论,述小儿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论, 论后附方.
《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贯鬲。布胸内。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阳明。常与营卫俱行。主纳而不出也。中焦之气。亦并于胃口。
出上焦之后。此受气者。泌糟粕。承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气。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主出而不纳。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也。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
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泻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诊其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寒。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