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审视瑶函》 寒热

    凡患寒热者,由风邪外客于腠理,痰饮内渍于脏腑,致血气不足,阴阳更胜而所作也。阳胜则发热,阴胜则发寒,阴阳交争,邪正相干,则寒热往来,时发时止。然此症与疟相似而发寒不致战栗,发热不致闷乱为异耳。

    赤痛如邪症,多招寒热魔,不认风寒疟,炎凉勿用过,下虚兼上实,里急外疏多,皆因客热扰,宜治要中和。

    此症专言目病而赤痛,头疼,寒热交作,如风寒疟疾状。凡病发目痛轻则一年数次,重则举发频频,非比暴风客热,乍发之症也。此症系肝肾之故,肝肾俱虚故热在内,而阴虚火动,寒者荣卫虚损,外之腠理不实,而觉寒也。若作风热疟痰,若用刚剂治之,则血愈虚,而病愈深矣。宜服∶

    十珍汤治虚损血枯,上攻目痛,滋阴降火,养血清肝。

    生地(酒洗,二钱) 当归(酒洗,钱半) 白芍药(炒) 地骨皮(炒) 知母(盐酒拌炒) 丹皮(童便浸炒)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钱半) 人参(去芦) 甘草梢(各五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夫阴虚者,未有不动火,苦寒直泄之药,惟病端初起,元气未虚,势方蕴隆,脉鼓而数者,暂取治标,稍久涉虚,便不可服。王太仆曰∶治热未已,而中寒更起,且足太阴伤,而绝肺金孕育之原矣。斯以地黄为君,知母为佐,壮天一之水,以制丙丁,不与之直争也。当归、白芍药,以沃厥阴,肾肝同治之法也。水衰则火旺,是以牡、地二皮为克制,火盛则金衰,是以天麦二冬为屏障,人参补金位之母,甘草生用,所以奉令承使,奔走赞成者也。

    酒调洗肝散治实热气攻眼,无时痛甚。

    黑玄参 大黄 黄芩 山栀仁(炒) 生地黄 知母 桔梗 当归尾 元明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食远温酒调下,日进二服。

    痛如针刺属心经,火燥珠疼炽盛行,戒酒忌辛休躁怒,免教症变渐相生,流火轻微唯一点,蓦然有处似针疼,防微杜渐宣君火,泄破炎 荣自盈。

    此症谓目珠疼如针刺也。病在心经,火实有余之症。若痛蓦然一二处,如针刺痛,目虽不赤,亦是心经流火,别其痛在何处部分,以见病将犯其经矣。按∶此症多有体虚目劳兼染淋浊之病,荣气不上潮于目,而如针刺之痛者,宜养其荣,若降火则急矣。宜服∶

    加减八正散治心热冲眼,赤肿涩痛,热泪羞明,兼治大小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燥不宁,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治之。

    滑石 甘草梢 大黄(面裹煨)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栀子(炒) 蓄(各等分,为末)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钟,灯心三十段,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经曰∶膀胱不利为癃。理宜八正散以通之。滑可去着,滑石、车前皆滑也;泻可去实,大黄、甘草、栀子皆泻也;通可去滞,瞿麦、 蓄、木通、灯心皆通也。若虚弱辈,则大黄不宜用也,加生地黄、桑白皮、苦竹叶以清疗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