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实验动物科学》 三、HFRS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属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vidae)中的一个新属,称为汉坦病毒属。自1978年南朝鲜李镐汪首次以疫区黑线姬鼠肺分离到HFRSV(亦称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后,对其动物模型进行了众多的研究。

    (一)HFRS感染动物模型

    感染动物模型的亚临床感染,亦无明显病理变化,主要用于病毒分离和传代。目前有:非疫区黑线姬鼠、大白鼠、长爪沙鼠、家兔等。

    1.黑线姬鼠

    非疫区黑线姬鼠是最早用于病毒分离和实验研究的动物。据报道用各种途径(肌肉、皮下、肺内、鼻内、或经口)接种均可使黑线姬鼠感染。皮下和肺内接种0.1ml汉坦病毒或待检其其它材料后,10天左右肺部出现病毒,以后在肾、肝、颌下腺中可检出病毒。约接种后20天,肺中病毒滴度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但150天后仍可检出。

    黑线姬鼠为野生鼠类,常有野生啮齿类病毒的污染,加之来源、人工饲养、繁殖等问题较难解决,因而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2.大鼠成鼠

    1981年Leepw等将朝鲜出血热病毒接种到雌性、1月龄Wistar和Fisher大鼠。这是首次将该病毒接种于实验大鼠,肌肉接种0.5ml汉坦病毒后14-65天,肺内可发现其特异性抗原;接种后三周,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除脾脏亦可查到特异抗原外,与黑线姬鼠脏器的抗原分布相同。

    朝鲜出血热病毒对实验室大鼠的适应,提供了无野生啮齿类病毒污染的实验模型。现已应用于特异性药物治疗研究。

    3.长爪沙鼠成鼠

    1983年朱智勇等发现长爪沙鼠对HFRSV敏感。六种途径(肺内、皮下、腹腔、口腔、肌肉)接种,第1代即可感染,无需传代适应;脏器内检出特异性荧光部位与黑线姬鼠相同。接种病毒后4天,肺组织中查见病毒抗原,5-7天过高峰,通常于10-14天消失。接种后8天,查到抗体,14天达高峰。长爪沙鼠可用多种宿主动物体内HFRSV的分离,且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毒株。而且,这些毒株可用于疫苗的研制。

    4.家兔

    HFRSV感染的家兔,与长爪沙鼠成鼠一样,亦为无症状短期自限性隐性感染。不同来源的HFRSV,除口饲外,肌肉、腹腔、肺内、皮下接种均可使家兔感染,并能在体内连续稳定地传代,但不表现任何症状。接种后4天,有持续数天的病毒血症,7-14天可在多种器官内找到病毒抗原,以脾、小肠、胰腺中为明显,肺、肝、肾等组织内偶尔可见,8-9天抗原量最多,同时在血液中开始查到相应抗体,随抗体效价增长体内病毒抗原很快减弱,至第15天完全消失。

    初步实验表明,R3和76/118株都能使乳兔感染,其表现与成兔相似,全身多种脏器组织内可检出病毒抗原,但其荧光亮度更强,提示乳兔对HFRSV更敏感。

    (二)HFRS致病动物模型

    致病动物模型为显性感性甚至死亡,并伴有明显病理改变。主要用于发病机理研究、药物筛选等。目前有小白鼠乳鼠、大鼠乳鼠、裸鼠及环磷酰胺处理的金黄地鼠。

    1.小鼠乳鼠

    Tasi等报道了第一个致病动物模型,即新生小白鼠(2-4龄)。相继发现CD-1、ICR、Balb/等品系乳鼠均对HFRSV敏感。颅内、腹腔、肌肉、皮下接种均可使其感染。我们的研究发现:颅内、腹腔联合接种与单纯颅内接种,在发病时间、抗原分布上无明显差别。但腹腔接种乳鼠发病时间要比脑腹联合接种及单纯脑内接种平均迟4-5天。病毒抗原广泛分布各脏器(脑、心、肝、脾、肺、肾、胸腺),脑内接种0.02ml经乳鼠传代适应的汉坦病毒76/118株(LD50、10-6·5/0.02ml),乳鼠第7天开始发病,表现为蜷缩、活动减少、耸毛、弓背、尾强直、后肢麻痹,直致死亡,发病规律。

    乳鼠现已成功地用于病毒分离、繁殖高滴度HFRSV,并被用于研究不同来源毒株的毒力及测定疫苗效力和安全性、筛选抗病毒药物及研究发病原理。

    2.大鼠乳鼠

    Fishet大鼠(E344/N)出生后24小时内,分别颅内接种HFRSV76/118株和B-1株(分离自实验室大鼠),死亡率分别为18.8%、42.9%。腹腔分别接种上述两种毒株,观察至第50天,仍未见死亡。

    3.金黄地鼠

    每只地鼠腹腔一次注射200mg/kg环磷酰胺,48小时后,腹腔或皮下注射病毒悬液1ml,或脑内接种0.05ml。绝大多数动物在感染后7-9天病死。在病死地鼠的各器官均发现有HFRS病毒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各器官的病理变化酷似人体出血热病变。

    4.裸鼠

    14-42天龄的CK-1无胸腺裸鼠,脑内接种104·4PFU(0.02ml)汉坦病毒76/118株后40天,表现有体重减轻、活动减少、站立不稳、嗜睡等,最后全部死亡。而其同龄同窝兔功能正常鼠不发病。

    我们用乳鼠适应的汉坦病毒76/118株感染了21日龄NIH品系的无胸腺裸鼠,感染剂量2.5×105LD50,(脑腹联合接种,0.02ml/脑,0.05ml/腹)。最早于第8天开始发病,表现为活动减少、互相抱团、食欲减退、体重减少、弓背、后肢麻痹,于20天内全部死亡。而接种相同量病毒的同窝免疫功能正常鼠则不发病。脑、心、肝、脾、肺、肾均有特异抗原,脑内抗原荧光最亮。初步观察了人白细胞干扰素对裸鼠感染的保护作用,剂量为:20×106μ/kg,腹腔内给药,自病毒感染当天开始,连续用药6天,发现治疗组比对照组存活时间延长1.5-3天,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三)灵长类和树鼩

    灵长类的研究尚无肯定的结果。

    非洲绿猴、脑内接种HFRSV后,观察7周,未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Amyx等发现猕猴和黑猩猩接种后,可有规律地出现短暂蛋白尿、病毒血症,偶见痰质血症。在日本,用HFRS病毒接种幼龄猕猴(Cynomolgus)后7周,可见有与HFRS病人相似的病理变化:肾、肺、脾、心脏和肝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部分脏器可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髓质集合管退行性变、感染3-4周有蛋白尿,并在组织中检出抗原,但未观察到临床症状。看来猕猴可能有希望做为较好的致病研究模型。

    国内未志勇等将R3株病毒接种三只恒河猴(3~4岁),研究HFRS病毒在猴体内的分布、增殖和排出,研究结果表明,接种病毒后3~5天即出现病毒血症,直至血液中检出抗体前2天止,持续8天之久;猴产生抗HFRS抗体时间在接种后第14天,且IgG和IgM抗体同时出现;病毒血症期直至产生抗体上,猴体内各器官组织未发现病毒增殖。此时粪便和尿都未分离出HFRS病毒。从而可推测HFRS病毒在猴体内增殖的部位可能是循环血细胞内,这与近年来证明该病毒在病人血细胞内增殖相符。

    最近严玉辰等将A16株病毒接种于六只树鼩,每只由皮下和脑内混合接种10-1病毒悬液1ml。结果:1~2号树鼩于接种后7天死亡,经检测脏器抗原皆阴性,死后查血清抗体阳性。3~6号树鼩接种病毒后,经2~4次尿抗体检查均阴性,血清抗体皆阳性。接种病毒7天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增高现象。其中5号树鼩于接种病毒在9天死亡。抗原在树鼩脏器组织中的分布颇为广泛,但1~2号小兽血中有抗体,脏器内未检出抗原,何种原因尚待研究。初步看来此种小兽对HFRS病毒较敏感,但非理想的敏感动物。其不同年龄、不同毒株、不同剂量的实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节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资料由王晶翼同志提供)。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陈士铎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
  • 作者:
    陈修园
  • 作者:
  • 作者:
    陈会撰、刘瑾补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