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二、研究方法

    1.组织切片中T淋巴细胞80年代以前多用玫瑰花瓣试验和酸性酯酶方法进行组织切片中T淋巴细胞研究,特异性较差。近年来多用OKT,Leu或CD等系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进行研究,特异性高,可以分类出各种亚群。免疫组化染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抗体的选择:根据不同目的选择相应的抗体,如要对人胃肠道组织进行研究,可选用OKT系统单抗;对鼠类等进行研究可选用Leu 或Thy系列。如要研究辅助性T淋巴细胞可用OKT4或CD4;研究抑制性T淋巴细胞可用OKT8或CD8等单克隆抗体。

    (2)组织加工方法选择:目前所研究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抗原决定簇多位于细胞膜上,用陈旧或普通组织固定和加工方法可能使抗原破坏,应采用新鲜组织和低温处理。具体方法是:手术或活检获得的组织立即用液氮冷冻,或用OCT复合物包埋后再放入液氮中,便于切片,Cryostat冰冻切片后室温下风干,用4℃纯乙醇或丙酮固定10min,PBS冲洗后即可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3)染色方法的选择:因抗原较微量,而且位于细胞膜,应采取敏感性强、特异性高、非特异性着色少的方法。虽然有报道采用间接荧光或间接酶标技术也能显示特异性T淋巴细胞,我们推荐最好采用PAP或ABC染色技术。具体方法参阅第三,四章 。

    2.粘膜分离液中T淋巴细胞一定重量粘膜组织中分离出来的T淋巴细胞也可以用免疫细胞化学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下面介绍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研究IEL的大致过程:

    (1)将手术取得的肠管纵形剪开,将上皮层与固有层分离。

    (2)上皮层放在无镁离子、含100U青霉素和链霉素及0.2%叠氮纳的PB中清洗,无血液和其它杂质后用解剖剪将组织剪碎,用匀浆器磨碎或用超声粉碎或用胶原酶溶解上皮细胞。

    (3)匀浆液通过脱脂棉、尼龙筛(只允许淋巴细胞滤过,除去粘液、碎屑和上皮细胞凝集块)或金属网(200目)获得淋巴细胞悬液。

    (4)将硅化玻璃球高压消毒,冲洗和平衡后将悬浮液过柱,得到的细胞液直接计数。也可以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用台盼蓝测定其活性,并加10%FCS-RPMI细胞培养液,淋巴细胞数应达5×106/ml。

    (5)试管内加0.1ml细胞液后加OKT系列单抗0.1ml,同时用另一试管加0.1mlPBS作对照。混合液在4℃放置30~60min(也可以在冰箱过夜)后,PBS(含RPMI)冲洗3次,离心后细胞沉淀物再加PBS至0.1ml。

    (6)加0.1mlFITC标记的抗鼠IgG(根据工作效价),4℃放置20~30min,PBS洗3次,离心后加在红细胞计数板上,荧光显微镜观察。

    (7)阳性细胞为细胞膜上有绿色荧光,有的呈颗粒样,随细胞滚动。荧光镜下可计算200个淋巴细胞中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率,或根据血细胞计数板中阳性细胞算出细胞总数及百分率。

更多中医书籍
  •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禄、徐师曾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