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徐文学三泉令郎,每下午发热直至天明,夜热更甚,右胁胀痛,咳嗽吊疼,坐卧俱疼。
医以疟治罔效。延及二十余日,热不有退。后医谓为虚热,投以参术为主,痛益增。逆予诊之,左弦大,右滑大搏指。予曰∶《内经》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据脉肝胆之火为痰所凝,必勉强作文,过思不决,木火之性不得通达,郁而为疼。夜甚者,肝邪实也。初治只当能调肝气,一剂可瘳。误以为疟,燥动其火,补以参术,闭塞其气。书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今汗不出,舌上之胎已沉香色,热之极矣。设不急治,立见凶危。乃以仲景小陷胸汤为主。大栝蒌一两,黄连三钱,半夏曲二钱,前胡、青皮各一钱,水煎饮之。夜服当归龙荟丸微下之。诸公犹争之曰∶病久而食不进,精神野狼狈若此,宁可下乎?予曰∶经云肝常有余,且脉亦为有余,故有余者泻之。前时误认为虚,投补左矣,岂容再误哉!服后,夜半痛止热退,两帖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