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害〕性寒凉,久用亦能寒中。
〔利〕甘寒入心经,祛风痰、解风热、镇心肝、安五脏、泻热豁痰、利窍养心。治大人中风不语,小儿客忤惊痫。其气味与竹沥同功而性稍和缓,无寒滑之患。
〔修治〕生南海镛竹中,此是竹内所生,如黄土着竹成片,片如竹节者真。此竹极大,又名天竹,津气结成,其内有黄。本草作天竺者非。采无时。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着。二卷。上集论带下、血崩、调经等 38 症,41 方;下集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 40 症,42 方。
《妇人大全良方》(公元 1237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二十四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总共 260 余论。论后有附方及医案。
〔害〕性寒凉,久用亦能寒中。
〔利〕甘寒入心经,祛风痰、解风热、镇心肝、安五脏、泻热豁痰、利窍养心。治大人中风不语,小儿客忤惊痫。其气味与竹沥同功而性稍和缓,无寒滑之患。
〔修治〕生南海镛竹中,此是竹内所生,如黄土着竹成片,片如竹节者真。此竹极大,又名天竹,津气结成,其内有黄。本草作天竺者非。采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