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脉阴阳俱停者.阴阳诸脉.两相停匀.而无偏胜也.既无偏胜.则必有相持不下之势.故必至于战而汗出.而后邪气乃解.振栗者.阴阳相争之候也.但阳脉微者.阳邪先衰.故当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者.阴邪先衰.故可下之而解.所谓攻其坚而不入者.攻其瑕而立破也.然本论云、尺中脉微者.不可下.此又云、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盖彼为正虚而微.此为邪退而微也.脉微则同.
而辨之于邪与正之间.亦未易言之矣.调胃承气乃下药之最轻者.以因势利导.故不取大下而取缓行耳.夫伤寒先汗后下者.法之常也.或先汗或先下.随脉转移者.法之变也.设不知此而汗下妄施.宁不为逆耶.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 炙甘草(二两) 芒硝(半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