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查古籍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伤寒脉候弦细,头痛发热者,是属少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不可发汗,汗亡心液,火炎神乱,则生谵语,便是里入胃腑。胃和则愈,胃腑燥热不和,则君相升浮,摇荡不安,烦而且悸也。以相火下蛰,则神魂宁谧,而相火顺降,全凭胃土,胃土右转,阳气清凉而化金水,收藏得政,是以阳秘而不泄。胃土不和,燥热升逆,甲木莫降,拔根而上炎,神魂失归,故烦乱而悸动也。凡伤寒二三日,其心中悸动而烦扰者,是阳明土燥,相火失归,拔根上炎,欲传胃腑。宜小建中汤,滋燥土而清相火也。若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是相火升炎,血枯木燥,经络梗涩也。宜炙甘草汤,参、甘、大枣,补中培土,胶、地、麻仁,滋经润燥,姜、桂,行其瘀涩,麦冬清其燥热也。
【74】炙甘草汤 七十一
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