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凡服下药,宜俟六日经尽之后,腑热内实,表邪外解,乃无后虑,不可早攻,以致他变。若微见恶寒,便是表证未解,慎不可下,下之表阳内陷,遂成结胸诸证,当先服表药,表解而后下之。若不大便五六日,经尽表解,下证悉具,是为可下之期。观其小便,若水道不利,日仅一两次,则其胃中必不结燥,迟即自能大便,不可下也,小便一利,大便必干,乃可以大承气下之。若其昏迷,不索茶水,则小便不必甚利,亦有结粪,下证已备,恐难再缓。先与小承气汤一杯,汤入腹中,后门失气者,此有结粪,以结粪阻格,胃气壅遏,胸腹胀塞,故作痛满,小承气泻其积气,因后失于魄门也,宜以大承气下之。如服小承气而不失气者,此必初硬后溏,切不可下。胃无结燥,下之败其里气,恐致胀满不能饮食,则为祸不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