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琥按成注云。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散气。夫桂枝走表。非散里气逆之药。盖里虚气逆。以甘补之。即以甘缓之。故用茯苓白术炙甘草。表虚动经。以辛和之。复以甘助之。故用桂枝炙甘草。上方乃和营益气。表里兼主之剂。条辩以方中白术。删去白字。谓本草经止名术。乃是苍术。考之仲景时。无所谓白术者。故以茯苓与术。为胜湿导饮之药。竟以此条病。为饮气上逆证。大失仲景论中之意。尚论篇不改其非。为误极矣。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系真寒证。病恶寒。误发其汗。病因不解。恶寒证反甚。
医人不可认以为伤寒证。正文与注并)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血证论》(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着。八卷。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琥按成注云。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散气。夫桂枝走表。非散里气逆之药。盖里虚气逆。以甘补之。即以甘缓之。故用茯苓白术炙甘草。表虚动经。以辛和之。复以甘助之。故用桂枝炙甘草。上方乃和营益气。表里兼主之剂。条辩以方中白术。删去白字。谓本草经止名术。乃是苍术。考之仲景时。无所谓白术者。故以茯苓与术。为胜湿导饮之药。竟以此条病。为饮气上逆证。大失仲景论中之意。尚论篇不改其非。为误极矣。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系真寒证。病恶寒。误发其汗。病因不解。恶寒证反甚。
医人不可认以为伤寒证。正文与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