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查古籍
(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
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琥按上汤。用茯苓为君。以其能伐肾邪而利水道。桂枝为臣。外能固表。下能泄奔豚之气。甘草为佐。能益气。
补汗后之虚阳。大枣为使。以和中补土而制水。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也。
或问此条论。并未言是水气。而诸家之注。皆言是水。何也。余答云。仲景言脐下悸。欲作奔豚。明系是肾邪干心。
肾本北方水。肾邪盛者。水克火也。汤中用茯苓为君。谓非走阴。泄水气之药欤。若桂枝之性。本上行而达表。其能伐肾而御奔豚者。得茯苓引用故也。盖上条病。但心下悸。故用桂枝甘草汤。此条病。至脐下悸。故用前汤中加茯苓以引桂。加大枣以辅甘草。表里兼主。上下咸宜。乃仲景用药的。当处。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发汗后者。谓外邪已解也。成注云。外已解而腹胀满。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与此汤。以和补脾胃。而通泄滞气。按成注云。吐下后。腹胀满。皆为实。言邪气乘虚入里故也。此必是外邪未解。而早吐早下所致。否则既吐且下。腹中之物已尽。焉知非气虚作胀邪。上云发汗后而腹胀满。假使其人先伤食而复伤寒。吾恐外邪虽解。腹中之物未消。亦系实证。难言虚也。此条病。乃汗后气虚腹胀满。
其人必内虽作胀。外无脉形。故汤中用人参炙甘草等。甘温补药无疑。)